【移動市集】單車踩到邊 檔口開到邊 路人楊岳橋:既新鮮又健康

撰文:李慧筠
出版:更新:

會郁嘅市集,你去過未?年初三赤口,一隊單車隊悠然經過馬路,在一片歡笑聲中來到了大坑。上半場大坑,下半場就踩去了灣仔藍屋——單車市集檔主的車尾小木箱,裝載住蛋糕和咖啡等等,單車踩到多遠,擺檔就擺到多遠。本地環保設計品牌KaCaMa Design Lab和城市單車生活文化平台Bike The Moment自上年第一次舉辦「流動 x 單車 x 市集」,今年年初三繼續流動,在小雨點下,輕盈的單車輪滾進了熱鬧的社區。

檔主把自家製食物放進車尾小木箱,整理後移師藍屋擺檔。(資料圖片/李慧筠攝)
有兩個輪子的小攤檔看起來煞是可愛。(李慧筠攝)

參加者:擺檔成本低 100萬元美食車點做小販?

早上車隊從太古城集合出發,前往大坑安庇利街擺檔。檔主們的單車經設計作擺檔用,行駛時是車尾小木箱,停車後先鎖定車身,再打開原先摺疊的木板,在車身上變成一張小木桌放置食物。

這天雖然下雨,不過13位檔主避入街上有瓦遮頭之處繼續擺檔,吃吃笑笑,悠然自得。「紅豆奶爸」檔主小明好整以瑕地切開自家製的純素藍莓蛋糕,他之前一直有參與流動市集踩單車,但今次首次踩單車擺咖啡檔。「有趣㗎,有種小販感覺。我成日好想復興小販行業,但我說的不是(成本)100萬元的美食車。100萬做小販怎做呢?在我們來說這樣擺檔成本最低,不知算不算創業?但是自己興趣。」

「紅豆奶爸」的檔主小明拿手的除了自製蛋糕,還有手沖咖啡,他說他喜歡當小販的刺激感。(李慧筠攝)
男孩在單車旁躊躇良久,直到檔主俯身問:「你想試什麼味道?」男孩便興奮地跳起來,哄得大家大笑。(李慧筠攝)

參與者楊岳橋:集新鮮與健康於一身

下午雨水漸收,車隊穿過大坑的寧靜小巷,鑽出繁忙的銅鑼灣道,一時間三、四十輛色彩繽紛的單車妝點了雨後的馬路。踩着踩着,參與者不消半小時就抵達下一站:灣仔藍屋。檔主在空地上以單車圍圈擺檔,天氣轉好,市集人潮如鯽,高峰時有約30人,參與者彼此交流食物製造方法和購買心頭好。

到場引起注目的「AY」——立法會議員楊岳橋亦到場吃喝聊天,他覺得流動市集結合了單車和新式墟市,既新鮮也健康:「以前講墟市只想到擺地攤,其實單車市集也可以很hip(時髦)。」同時市集也是鼓勵社區自主發展的空間,一介師奶如華姐釀了梅酒來賣,也有藝術家因為愛吃而去找本地上等材料,自製豬肉醬,在市集他們可以發揮專長和興趣。

立法會議員楊岳橋也來玩,他說單車Crossover市集,既可以呈現到單車在社區中的角色,也可以讓喜愛製作的檔主自由發揮。(李慧筠攝)
檔主各有拿手絕活:左圖是華姐的糖炒橙皮糖,右上圖是「吾子果醬」的天然果醬,右下圖則是「Reef's Kitchen」的椰子油粟米及藜麥腐皮壽司。(李慧筠攝)
今次市集也售賣動物食品,有參與者帶同小狗到市集玩。(李慧筠攝)

不講速度、距離 以單車感受社區

「每次活動不是講速度、距離,而是要享受踩單車的過程,感受社區。」Bike The Moment創辦者之一Queenie說。這也是流動單車市集的源起,KaCaMa Design Lab創辦者之一Kay說:「坊間好多市集很被動,定好地點,人再過來。如何令市集不悶?單車是流動的,可以主動流動到有人群的地方。」

下半場市集在藍屋舉行,不少居民在窗前、樓梯旁觀看市集從一檔到十三檔慢慢成形,有些人被聲音吸引而進內參與。Queenie說:「選址在社區內,是希望把市集歡樂帶入社區,附近居民可以隨時參加。」他們希望流動市集不只把「單車」帶入馬路,亦是帶入社區。Kay說:「單車好適合在小社區中代步、運輸,更可以改善到居住環境的空氣。」

身處車多的城市,我們忘記了踩單車其實本是社區生活中代步的最好方式。(李慧筠攝)

單車友善軟硬件均未達標 

流動市集提醒大家以單車代步是簡單不過的生活文化,但城市的軟硬件又能否配合?現時在市區踩單車須在馬路與汽車同行,在港島居住及工作的參與者Terence認為港島路面和巴士不太bike-friendly(單車友善):「港島的路比較凹凸不平,坑渠的位置也較危險。而巴士因須『埋站』,也不太friendly。」習慣在新界踩單車的Derrick就覺得新界單車徑發展相對較好,因此駕駛者習慣單車,也會遷就單車。「在港島踩,感覺駕駛者覺得我們阻礙他們,剛才也有些惡意跟單車很貼。其實單車有權使用道路,駕駛者的心態要有所改變。」

參與者Derrick(左)與Terence(右)希望城市的駕駛者逐漸改變心態,對馬路上單車更友善。(李慧筠攝)

Terence說,在繁忙時間迫地鐵好辛苦,如果港島有單車徑,他會踩單車上班下班,「每日來回踩20公里當做運動,我會好開心!」不過他也笑笑說:「好似好難呢。」

政府仍未把單車納入運輸政策,運輸署指市區交通繁忙,不鼓勵市民在市區以單車代步,亦指在市區興建單車徑相當困難。現有的單車徑設計亦未達理想,如天水圍單車路被形容「斷開一截截」,審計署報告曾指元朗單車徑下車管制區過多,全長45.6公里的單車徑,平均約400米就要落一次車。

我們的城市何時才會讓「以單車代步」變成普通不過的事呢?楊岳橋說:「政府講2030+(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思考『社區長遠發展』時,往往將之與『單車有機地串連起社區』這回事割裂。政府只當單車是奢侈或康樂事,未把單車放入社區規劃,但單車其實是生活的一部分。」

單車和市集本是生活最普通的一道日常風景。(李慧筠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