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松炎帶領逢周二一齊踩車返工 「單車不只休閒也有生活價值」
每天上班要迫巴士、地鐵,未開始工作,心情已經煩燥不堪。踩單車上班又會不會令打工仔好過一點?自10月起,立法會建測規園界議員姚松炎聯同Bike The Moment及Rideout HK發起「天光Ride」活動。每個星期二在港島組成「返工單車隊」,希望將單車融入生活。發起人劉啟軒(Hughes)說:「很多人視單車是星期六、日的休閒活動,或者體育運動,但忽略了單車在生活上的價值。」
「天光Ride」自10月25日起,逢星期二舉行。路線共分為「東行線」(起點為上環)及「西行線」(起點為太古坊),途經金鐘、灣仔、炮台山、北角等多個港島地區。劉啟軒解釋,當時與Rideout HK的黎永鋒為競選立法會議員的姚松炎博士拍攝宣傳片,宣傳其單車議題,便萌生「天光Ride」的意念。「怎樣可以將單車放入城市生活呢?我們覺得『返工』是最貼身的事,便從這個方向開始構思。」
保持單車隊型 成為馬路上的列車
昨天舉行了「天光Ride」的東行線活動。早上大約6時45分,天色仍是湛藍。在上環市政大廈外的空地,早已聚集了十多人。有的吃早餐,有的幫其他參加者調較座椅位置。時針踏正7時,Hughes簡單講解路線後,便喊了一句:「我們記得要保持隊型!」語畢帶領著十多架單車駛出了文咸東街,朝終點太古坊出發。
路面上交通未算十分繁忙,但仍然有巴士、的士等車輛在跟隨其後,單車隊排列成一條直線,在馬路上十分注目。Hughes說英皇道至炮台山一段是最為危險,因為車多,速度亦快,所以隊型非常重要。「關鍵是隊型要保持一條線,好像一條列車般,讓其他道路使用者清楚看到我們,這樣就會較為安全。」「天光Ride」的參加者當中,有一至兩成從沒在馬路上踩單車,Hughes說他們每次都是一大班人,可以互相照應,能令初次嘗試的參加者有安全感。
摺疊單車上巴士 遭司機白眼
40歲的Raymond家住紅磡,在北角寶馬山的國際學校執教。這次是他第一次參加「天光Ride」活動。他特意乘車到上環,跟隨大隊到北角碼頭,然後再轉乘巴士上班。他說:「平常較多是放工踩單車回家,但因太太的關係得知這個活動,希望可以認識多些同道中人之餘,亦讓更多人知道單車其實可以成為生活一部分。」
記者隨Raymond到北角碼頭附近的巴士站候車,他隨即將單車變身——將手柄摺疊到車輪前,然後再將另一個車輪屈起。不消數分鐘,單車變成了一件隨身行李。單車摺疊後佔用的空間不多,但Raymond嘆部分司機的態度難以改變,他說:「有次我推着單車到巴士站,司機看了我一眼,便立刻開車走;另一次順利上到車,但司機對我喝道:『小心個手柄整爆玻璃』。」
面對種種無理的對待,Raymond多次強調是意識的問題。他曾在倫敦留學。兩地相比之下,他認為香港人對於單車的意識仍然十分匱乏。他形容,倫敦的馬路上會畫有一條線供單車行駛。「在倫敦踩單車上下班,是一件十分普遍的事,但我向身邊朋友提起,他們覺得『乜原可以咁㗎?』他們沒有意識可以踩單車返工。」
馬路設置標誌 提高單車路權
政府現行的單車政策,多以交通繁忙,人口擠迫為由,不鼓勵市民在市區以單車作為交通工具。可是,縱觀世界各地人口稠密的地方,如台北、紐約、東京,已陸續發展成為「單車友善」城市。Hughes坦言:「好『葡萄』(意指妒忌)其他國家。但香港無論硬件、市民及政府對單車的態度,似乎難以短期內改變。」他建議,政府可嘗試在馬路設置單車標誌及方向,提高其單車在馬路上使用權。「比利時布魯塞爾原本也不是『單車友善』的城市,但他們不斷努力爭取後,現時馬路上設置了單車標誌。」立法會建測規園界議員姚松炎表示,政府應以「單車友善」作為城市規劃及設計為基礎,例如在馬路上畫上單車線,清楚分隔汽車及單車,保障單車使用者安全。
「天光Ride」活動將持續至4月中旬,Hughes希望最後兩次(分別是4月11及18日)可分別有超過100人參加。若達標後,他們計劃將活動擴展至九龍及新界區。「希望在同一時間,港九新界都有條『單車列車』行駛。愈多人加入,就可以向政府反映到市民對單車生活的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