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達人】婆婆「買完唔敢著」 喱士內衣變銀包延續生命

撰文:林綺琪
出版:更新:

在歲晚大掃除的時節,準會發現不少物品擱在家中長年不用,不如索性「斷捨離」?在陳國英(英姐)的世界裏,卻鮮有垃圾——舊衣上拆下來的鈕扣可以改造成耳環;為街坊改衣後剩下的褲腳碎布,儲起來又可製成拼布化妝袋;連「買完唔敢着」的喱士內衣褲,都可改造成散紙包和飾物等。
「垃圾」之所以是垃圾,或許只因人限制了物件的可能性。由10幾歲到現時68歲,英姐卻從未停為舊物賦予更多的用途,換個造型,又能延續生命。
攝影:林綺琪

訪問當天,英姐展示她的隨身物品,由身穿的衣服、當日用的手袋、散紙包等,都是自己利用舊物再造。如圖中這個手袋,就是用舊沙發的皮改造而成。

「以前唔係講環保,係講慳儉,樣樣都想慳。」

英姐11歲開始用針線改造舊物,那時沒有環保的概念,有的只是能省則省。英姐說,小時候家境貧窮,擁有一雙巧手的父親影響她不少。六、七十年代是人人穿「白恤衫藍斜褲」的時代,那時候白恤衫舊了,她會將背部那塊白布剪下來,繡上幾朵小花,便是一條小手帕;褲子穿久了,臀部位置最易磨爛,那時英姐的爸爸教她剪下褲管,改造成枕頭套再用。

她對縫紉很有興趣,那時經常會跑到鄰居家中觀看對方使用衣車,日後亦找了一份針織廠的工作。至後來結婚誕下女兒,轉為全職主婦,此後便開始頻頻改造舊物。

用民間智慧改造舊物

她自言現在最喜歡「周街蒲」,逛百貨公司、商場,留意她們的櫥窗擺設,從而獲得設計靈感。她有時會幫街坊免費改衣,改好後剩下的碎布,她總是留下來,製成化妝箱、袋子等;女兒不戴的帽子,她乾脆用來改造成手袋。

訪問當日,英姐不時着記者猜測每件改造物的原材料。說到其中兩套散紙包及飾物,她笑不攏嘴。她說自己因為好奇,買了一些喱士內衣褲回家,「買完又唔敢着」,最後竟想到將之改造成散紙包、耳環和手鐲等。英姐改造的舊物,大多會作自用,有時也會送給朋友、參加長者中心活動時,將物品送給街坊、學生等。

這個手袋的黑色部分,來自英姐女兒一件外套的帽子;墨綠色的手挽,則是用改褲子後、剩下的碎布製成。
這件雨衣本來是一把傘,傘骨破爛了後,英姐不捨得丟棄雨傘,又覺得傘布花紋好看,遂將傘布拆下來,改造成雨衣。如果是下毛毛雨的日子,她會披這一件外出買菜。
前排藍色及紫色的兩套首飾及散紙包,原材料均是英姐購買後不敢穿、又或是不合身的內衣褲製作而成。後方的拼布化妝箱,則是以多條牛仔褲的碎布拼湊而成。

想像更多再造可能:咁對個地球都好啲

在速食時裝大有市場時,衣服稍有不合身、過時,一、兩季便已被丟棄。英姐對此禁不住說「有無搞錯呀?」自言若有人將衣服拿過來,無論加闊還是收窄,她一定為對方改成合身。她認為,現時年青一代不如從前的人般珍惜物件,「都唔會改衫,唔啱心意就直接唔要。」

一年多前,她參加了保良局的「綠綠無窮」計劃,每月在長者中心的課堂上,學習改造舊物。保良局田家炳長幼天地中心主任呂秀麗表示,該計劃共有574名長者參加,課堂上除了引導長者思考改造物件的可能性外,亦會向長者灌輸環保及生態知識,改變其生活態度。如有長者當初購買一般洗潔精,其後得知清潔劑流入河流後會造成污染,最終禍延下一代,遂改為自製洗潔精;在丟棄舊物前,亦會再三思考有沒有再造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