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豪宅扮「地中海風情」 香港多仿歐陸建築源於身份迷失?

撰文:呂嘉麗
出版:更新:

來自意大利、在中國大陸起家的大型連鎖名店Outlet「佛羅倫薩小鎮」將在葵興工廠區設立首個分店。在工廠區有個置身於佛羅倫斯的體驗,似乎難以想像。但香港一直以來其實不乏以「歐陸風格」作招徠的建築,有建築師就指,這個現象突顯香港人對身份認同的迷失。

「利東街」只剩數戶與婚宴有關的商戶,卻仍掛上大紅燈籠。(資料圖片)

1. 利東街

位於灣仔、有「囍帖街」之稱的利東街本為印刷囍帖商舖的集中地。重建後,原本的馬路變為步行街,但兩旁的舊式唐樓、巨型招牌、以至店舖全部消失,只剩兩間原屬利東街的紙品店。兩旁換成歐式騎樓,外牆塗上主題公園式的七彩顏色。兩座建築物中以一條大橋相連,像大型拱門。街道上擺放不少銅色雕塑像、盤栽,模仿歐式小花園,加上大量連鎖外國品牌進駐,利東街重建後,由內至外均是「歐陸味」。

凱旋門位於九龍站上蓋,與巴黎凱旋門無直接關係。(網上圖片)

2.  「凱旋門座落維港的中心點,就像香港的門廊,是維港的新地標」

凱旋門不是在巴黎?Hermitage(隱士廬博物館)不是在俄羅斯聖彼得堡的冬宮?吉維尼(Giverny)不是法國的小鎮?她們全都可以在香港找到。香港不少住宅以外國名勝命名,連廣告也紛紛以洋人為主角。這些建築仿宮廷式設計,採用大量羅馬式石柱、巨型拱門、飛簷,室內則以雲石、巨型水晶吊燈等襯托,擠出歐陸貴氣味。

中央圖書館當年由建築署全權負責設計及監督工程,於九七前後引發設計爭議。(中央圖書館網頁)

3. 中央圖書館

位於銅鑼灣的香港中央圖書館,混合仿羅馬柱、仿文藝復興窗及現代玻璃幕牆,大樓中間頂部有一座拱門,稱是「象徵『知識之門』隨時打開;各種圓形、方形和三角形的幾何圖案,則代表天圓地方及知識累積成塔。」不過,設計方案出爐後,引來不少批評:過度追求「中國内涵,希臘外觀」、「過度設計」甚至「娘氣」。當時建築署更因此破格邀請多四位香港名家建築師提供各自設計,交由市政局重新定奪,不過最後維持原判。建築師黎雋維指,中央圖書館頂部的仿羅馬柱,屬新古典風格,與建築其他呈後現代格的部「九唔搭八,好唔到位」。

新天星碼頭建於2006年。(網上圖片)

4.  新天星碼頭

中環天星碼頭(正式名稱為愛丁堡廣場渡輪碼頭)經歷過三次重建。2006年底拆卸的碼頭為第三代,曾引起一連串保育運動。政府稱第四代天星碼頭建築以第二代碼頭(1912-1958年)為藍本,模仿當時的維多利亞式建築風格,具有仿窗戶及尖塔設計,但沒保留原本的機械鐘。黎雋維指,不少人批評其仿第二代碼頭的建築風格:「既已非當時建築,是新興建的建築,它跟這個時代有什麼關係,能產生什麼對話?」也有人批評,如要仿舊碼頭而建,為何不仿第三或第一代碼頭而建?

黃金海岸商場稱以「歐陸式建築」,營造「地中海浪漫情調」。(資料圖片)

5. 黃金海岸商場

位於屯門的黃金海岸商場有長型中庭設計,三面均為低棟式建築,具歐式露天騎樓及窗戶、配以仿羅馬柱式的欄杆,以淡黃色及白色為主調,中庭廣場的太陽傘、露天桌椅突顯海岸小區風情。發展商信和集團自己也寫道:「黃金海岸商場位於青山灣畔,歐陸式建築,充滿地中海浪漫情調。」黃金海岸其實在澳洲,發展商卻以「歐陸式建築」營造「地中海浪漫情調」,融合三地特色!

歐陸=上流社會?

美孚新邨、太古城、黃埔花園……這些第一代的樓盤,名字和建築同樣樸實,現已買少見少。樓盤豪宅化、宮廷化已是大勢所趨,當中歐陸風格更是「皇道」。黎雋維認為,城市建築是符號,能夠反映地方思潮、文化及身份認同,香港建築以歐陸風格投射殖民地過去、顯示有文化及文藝氣息的氛圍的傾向自80年代末已經有。

「住洋樓、養番狗」是俗語,但也是很多香港人的夢。在早期殖民社會,只有華人大班才能住洋樓。他們的獨立屋多以歐陸式裝潢,用以顯示地位,例如余仁生創辦人兒子余東璇在淺水灣興建的三棟古堡式建築物「余園」。漸漸 ,「歐陸」變成上流社會的符號,發展商也看準這種祟洋心態,設計樓盤,讓買家有高人一等的感覺。

黎雋維指,內地的情況更嚴重:「曾有人統計,內地有數千個名叫巴黎或紐約的樓盤。」雖不是殖民地,但內地同樣借這些符號顯示貴氣。

位於般咸道的余園一角。(香港記憶圖片)

歐陸風格 源自香港人身份危險?

90年代,香港人都有身份危機,大量香港人忙著移民、取居英權。六四事件剛過去,港人既不想接受中國人身份,另一方面,也有大量取不到居英權的香港人。黎雋維說,發展商當時就以仿歐陸式住宅、歐式生活,回應這種心態及填補身份模糊的空虛。

為何回歸20年,歐陸宮廷式的樓盤反而愈來愈多?黎雋維說,這種身份危機,仍未解決,香港人也摸不清,何謂本土建築。另一方面,也是發展商不願冒險,只繼續沿用90年代,地產最輝煌時期的模式設計樓盤。

不少新一代都覺得這些仿歐陸風格俗氣和浮誇,只是脫離文化歷史意涵的商業技倆。但要等到什麼時候,建築風格才會改變呢?黎雋維指,或許香港人要找出何謂本土的建築風格、找出香港的原點,才能推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