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圍醫院開業 婆婆「求醫路」冇瓦遮頭 嘆馬路欠紅綠燈好危險

撰文:李慧筠
出版:更新:

「睇車呀!睇車呀!」身兼天水圍醫療關注組成員的街坊清早到達天水圍醫院門外,一行七、八人對住馬路好激氣:「條馬路好彎,又無斑馬線,車駛埋黎根本睇唔到!」由第一個區內屋邨天耀邨1992年入伙至今,天水圍人等醫院等了25年,新醫院今日(1月9日)終於落成啟用,但街坊的睇醫生故事卻剛剛正式開始:試想像你是一個85歲的婆婆,兩膝關節退化,右眼青光眼,從天恩邨步行至新醫院,還得擔心夜晚有事無急症睇,這到底是怎樣的一趟求醫路?

天水圍街坊在新醫院啟用日到場表達訴求,有醫院職員邀請他們入內參觀,不過就專科門診門前止步,未能如傳媒般深入醫院,了解設備。(吳鍾坤攝)

25分鐘路程無遮無掩 求醫路猶如長征

85歲的翁婆婆居住在天恩邨,她兩膝骨退化(骨性關節炎),行動較緩慢,步行至新醫院需時25分鐘。她須看骨科及眼科門診,以往睇腳時要跨區去屯門醫院,睇眼則定期到屯門置樂花園附近睇私家醫生,路程均需時一小時以上。現在天水圍醫院落成,應診路程減一半,她認為方便好多;但人在路上,不便的細節卻俯拾皆是。

「你哋後生,望落條路覺得近,我行得『摩』,行下要唞下。」翁婆婆首先要經過馬路穿過天恩商場,乘扶手電梯上一層穿過天橋後,再乘電梯落地面經過屋邨公園。途中,上落電梯不在話下,翁婆婆在橫跨商場入口時,往往需費力挨近門柱上落壆位,預防自己跌倒受傷。而路上遮陰設施不多,翁婆婆指屯門醫院的求診路雖然較遠,但有瓦遮頭,日曬雨淋也不怕,相反從屋邨走到天水圍醫院範圍就遮陰較少,翁婆婆說夏天唯有戴備水、毛巾和雨傘以備不時之需。

她坦言:「有醫院都已經好滿足。喺香港,慣咗啦,個個都係咁,有啲人手抱嬰兒晨早排隊睇醫生;我哋幾十歲又無工作,(遠征求診)好正常。」

醫院門前一條馬路無紅綠燈、斑馬線,亦缺少無障礙斜台;料他日正式啟用,車輛來往,長者過馬路尤為危險。(吳鍾坤攝)

醫院入口沒有紅綠燈的馬路 比虎口更危險

到新醫院門口,翁婆婆須橫過天壇街馬路,但馬路上並無交通燈,亦無斑馬線。患眼疾的翁婆婆只有左眼視力較好:「我矇查查,望落啲車一舊舊,應該整返個紅綠燈。」當中尤以醫院正門對出路段最為危險,行人橫過大彎位時,無法看清兩邊駛近的車輛,街坊們認為應加設紅綠燈。

馬路亦缺乏無障礙斜台,翁婆婆抵達行人路時要先挪高小腿,用手壓著路柱,慢慢穩定腳步再走上行人路:「整返個斜台就好啲。」附近地盤出入口舖設的鐵板不平,對長者亦相當不便。

有醫院都已經好滿足。喺香港,慣咗啦,個個都係咁,有啲人手抱嬰兒晨早排隊睇醫生;我哋幾十歲又無工作,(遠征求診)好正常。
天水圍居民翁婆婆(85歲)
問道是否求醫如打仗?翁婆婆淡淡然說:「喺香港,都慣咗啦,人人都係咁。」(吳鍾坤攝)

新醫院暫無通宵急症服務 街坊仍需跨區求醫

規劃署推算天水圍區內65歲以上長者人口將由2014年的25,800人增至2024年的48,600人,相信區內醫療需求未來仍有增無減。新醫院現今只提供部分「朝九晚五」的專科服務如內科及老人科、骨科等,翁婆婆希望醫院可盡快提供24小時急症及眼科服務:「好似便利店咁,開24小時,夜媽媽有事搭的士去到唔會摸門釘。」翁婆婆想要的醫院,是「就腳」、24小時運作且服務多元,像社區中的便利店,可以隨時求診。

不過新醫院急症室將於3月15日才投入服務,且只在上午8時開放至下午4時,目前為止尚未訂明什麼時候才有24小時急症服務;現時天水圍街坊要睇夜間急症,仍需跨區到屯門醫院或博愛醫院。由街坊及社工組成的「天水圍醫療關注組」在去年12月尾以網上及街頭問卷進行抽樣調查,訪問205位區內居民,當中近九成街坊認為8小時日間急症服務並不足夠,八成三人希望醫院可提供24小時急症服務。關注組希望醫院清楚指出何時提供通宵急症室,並提供牙科及中醫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