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巴士的事 一見站牌就要停 學生等車靠個「篋」? 

撰文:陳穎然
出版:更新:

70年代,巴士為主要的交通工具。歷史檔案館近日就展出昔日巴士站的街景照片,為此,記者邀請巴士迷林先生同遊,大談巴士故事……原來香港曾有非洲製造的巴士行駛?

即日起至年末,歷史檔案館舉辦「沿途風光好:1970年代香港島巴士站街景照片展」,展出前工務司署交通運輸調查部研究的多條巴士路線報告及相片,讓大眾重溫昔日香港。

館方合併當時四條巴士路線,組成一套巴士街景圖。(陳穎然攝)

站牌似足波板糖 乜車見到都要停

首代巴士站牌就像一支「波板糖」,僅寫有「巴士停車處All Buses Stop Here」。熱衷研究巴士歷史的林先生說:「以前所有巴士都要『埋站』,不論甚麼路線,見站便要停下。70年代開始變得複雜,因為九龍巴士開始駛到港島區,便多了寫上號碼的站牌,怕對方搶光了乘客。」

以前的巴士站牌較簡單,不像現時般寫滿巴士號碼、路線等資訊。(歷史檔案館)

林先生又指,1983年之前所有巴士必須由英國人購買及製造,不過也有例外,答案更是意想不到——非洲!「隨着九龍發展、六七暴動、石油危機,香港需要一些能乘載很多人的巴士,但很多公司也造不到,AEC(Associated Equipment Company)是唯一例外。」AEC把原來運往非洲的底盤改裝送來香港,後來索性直接改裝非洲製造的底盤,甚至有四輛巴士的底盤及車身均在非洲製造,完成後以貨船運往香港。不過,相比起英國巴士,非洲的車身過高兼不夠耐用,故在80年代已全面退役。

林先生指佳牌「紅蕃頭」(左二及三)乃70年代中華巴士最耐用的車款。(歷史檔案館)

舊時已有補習社 學生等車愛坐篋

這些照片除了展現巴士演變,亦是一幀幀都市風情畫,描繪當時的市區面貌及民生狀況。歷史檔案館檔案主任(署理)許先生說:「在1979年之後才出現地下鐵路。1970年代初至中期,巴士是香港的重要交通工具,巴士站之間可以連成網絡。透過巴士看到香港風貌及地區發展。」

展覽設「今昔對比」的圖片,比對香港市貌變遷,另有一番趣味。(陳穎然攝)

館方整理資料期間,發現其中四條巴士路線合併起來,剛好環繞港島一圈,於是整合各路線的巴士站圖片,觀展者彷如乘坐巴士看沿途街景。除了細節如大眾衣著、殖民建築外,相片亦提供了一些當時人們生活情況的線索,「由相片可見,那時的商業活動並非平面,有傳統行業如英記茶莊、綢緞莊,在銅鑼灣商業區也有日資百貨公司(如大丸百貨、松坂屋等),甚至當時已有補習社。」

另外,展覽以商業、建築、交通及民生四個主題,重點介紹70年代的香港特色。書篋便是其中一種,許先生笑言它是70年代的學生恩物,等待校巴時可以當椅子,頑皮的學生甚至用來當玩具。

書喼以塑膠製成,學生皆喜愛其耐用。(歷史檔案館)

歷史檔案館將於明年在4間圖書館(屏山天水圍、柴灣、沙田及中央圖書館)作巡迴展覽;市民亦可瀏覽網站內的互動地圖,欣賞昔日港島風貌。

「沿途風光好:1970年代香港島巴士站街景照片展」
日期:即日起至2017年11月30日
時間:上午9時至下午5時45分(周一至五,公眾假期除外)
地點:觀塘翠屏道13號香港歷史檔案大樓展覽廳
費用: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