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院牧難忘沙士殉職醫生昏迷 父母隔空探病忍痛上前觸摸電視機
醫護日夜拯救生命,一直被奉為「白衣天使」,但病人除了需要身體上的治療,心理上的關顧亦不能忽略。醫院內其實有些「心靈天使」,在人面對生死時施予援手,盡量協助撫平傷痛,而我們平日未必留意到。
兩名經驗豐富的院牧這日在小教堂內回顧自己二十多年來的院牧工作,不少個案仍然瀝瀝在目。在沙士時殉職的鄭夏恩醫生,由於染上高傳染性的病毒,昏迷時父母也只能隔着大電視探望。在南丫海難送命的4歲小女孩,匆匆被白布蓋上,與兩具同是遇難者的遺體放在停屍間內,父母一度下落不明,前來認屍的是一位年僅20歲的「舅父仔」。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院牧余偉剛及林偉廉說,死亡隨時降臨在每個人身上,見盡生死的院牧工作,令他們更明白要活在當下,珍惜每段關係。
「唔好否定佢嘅情緒,否則內心會越嚟越傷。」
急症室工作見盡家屬自責之情 余牧師:不會扭轉他們這個想法
兩名牧師大半生奉獻在院牧工作上,照料過無數破碎的心靈。生離死別乃是人生最痛,要說什麼才算恰當?在遺體送去殮房前,都是家屬哭斷腸的時候,「你要畀佢哋抒發情緒,接受咗對方已死去,先送死者走,失落感會小一啲」。余牧師形容,第一個哀傷階段必須被尊重,「唔好否定佢嘅情緒,否則內心會愈嚟愈傷」。在急症室工作的他經常接觸到突然死亡的個案,不少家屬會自責太遲報警而錯失搶救良機,「我都唔打算扭轉佢哋呢個想法,佢係打遲咗個電話,病人嚟到已經死咗,只要畀足夠時間同空間佢,就會過渡到呢個階段」。突然死亡對家屬來說是極大的衝擊,余牧師說,必須讓他們好好跟死者說再見,才有機會放下心結,「但長期傷痛就唔係我哋幫到手,可能需要社區教會協助」。
死神不會只帶走老人,無知孩童、稚氣少年、溫馨家庭都可瞬間變成泡影。林牧師細訴工作生涯中處理過的英年早逝個案,或是年輕人面對死亡的例子,伴隨着旁邊余牧師的嘆氣聲,小教堂的氣氛變得更冰冷。
「我同護士講,千祈唔好喺佢未ready時拎走個遺體。」
白頭人送黑頭人 母緊抱智障女兒屍體5小時
某一年的中秋節前,一名14歲的少年與表弟在大埔富亨邨踢球,球踢出馬路,少年追,的士來到,輾過少年。少年的父母、胞姊及其男友焦急如焚地在急症室外等候,可是少年搶救無效身亡,林牧師甫到達急症室,身型肥胖的爸爸衝過來擁着他,「點同老婆講個仔死咗?」林牧師指,說出壞消息是他們的工作一部分,「你想我講定你講,定交醫生講?」當林牧師直接向媽媽講出兒子死去的噩耗,媽媽立即衝向搶救房內抱着兒子,原來,林牧師早已提醒醫護,在他向家屬講壞消息前,先收拾一下搶救房內的血棉花和少年的破爛衣服,讓父母能好好與死者道別。
白頭人送黑頭人,倍感難過。另有一名5歲的智障女孩,傭人餵飯時她突然窒息,搶救不治,其母在急症室抱着已死的女兒,不肯放手,「佢由夜晚6點抱到11點,等到老公喺內地趕到醫院,先肯將個女放返床度」。育有3名女兒的林牧師感受身受,「我同護士講,千祈唔好喺佢未ready時拎走個遺體」。
11歲男孩:你畀返阿媽我 林牧師:媽媽喺你心入面
當小孩失去親人,又該如何面對?林牧師憶述一名女士因病留醫深切治療部多時,最終返魂乏術。所有家屬都早已有心理準備,唯獨是女士的11歲兒子無法接受死訊,在病房內大罵醫護,醫護致電林牧師求助,小男孩向林牧師說:「你畀返阿媽我。」林牧師回應一句:「你媽媽仲喺度,喺你心入面。」小男孩立即止住哭鬧。「11歲雖然知道乜嘢係死亡,但骨肉分離對佢嚟講係好大創傷,你一定要幫佢連繫返同死者嘅關係,兒子同媽媽嘅愛,係唔會因為死亡而消失。」
南丫海難奪4歲女孩性命 20歲舅父仔認屍痛哭
林牧師還有兩宗令他畢生難忘的個案,一宗與災難有關,另一宗則與疫情有關。2012年發生南丫海難,本來與家人共晉晚餐的林牧師,突然收到醫院急召,「醫院call disaster,如開呢個call,由院牧、社工、心理學家及病人資源中心社工共四組主管,就要即時form個psycho-social spiritual team(身心社靈小組)處理事件」。來到東區醫院急症室,醫生跟林牧師說講有3具遺體放在停屍間,其中一名死者是年僅4歲的小妹妹,父母卻遍尋不果,最後來認屍的是一位年僅20歲的舅父仔,舅父仔一睹小妹妹遺體即狂哭,未及收拾心情便要匆匆離去,「因為小妹妹嘅3歲細佬喺QE(伊利沙伯醫院)也死了」。人生無常,年紀輕輕的舅父仔便要一次過承受失去兩名小親人的悲痛。
「當時有位喺大埔醫院工作嘅女醫生,確診後入了ICU,父母只能透過大電視探望昏迷嘅愛女,我好心酸,因為佢父母行前去摸個電視機,最後死咗都冇得見,好快就拎個遺體去火化。
現時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令探病非常困難。林牧師想起當年沙士來襲,令醫護措手不及,有年輕醫生受感染,「即使同事中招,他們的父母也只能隔着螢幕探病,當時有位喺大埔醫院工作嘅女醫生,確診後入了ICU,父母只能透過大電視探望昏迷嘅愛女,我好心酸,因為佢父母行前去摸個電視機,最後死咗都冇得見,好快就拎個遺體去火化」,林牧師口中的女醫生,正是殉職時只有30歲的鄭夏恩醫生。
疫情下處理臨終洗禮 需穿上指定保護裝備
林牧師和余牧師表示,新冠疫情爆發初期,醫管局吸取沙士教訓,決定立即暫停所有院牧服務,只有經過防感染護士批准的恩恤探訪才可進行。林牧師又指,他於腫瘤科工作,較多病人病情危急,這半年也處理過不少臨終洗禮,「多數都批准,但要評估傳染性,嚟決定我哋要穿着咩程度嘅保護裝備」。余牧師指,除了病人和家屬,醫護在疫情下也承受着巨大壓力,故照顧員工情緒也是他們的責任之一。
余牧師笑言自己退休在即,而林牧師更是已屆退休之齡,回想二、三十載的院牧生涯看盡生死,雖然每天面對着不少眼淚,他們卻從不言苦,「正因為見盡咁多死亡個案,更加提醒自己,若不珍惜依家所擁有的,將來會後悔,所以我冇depress,反而更多正能量。當你睇到人係咁容易死,就唔會再執着一啲小事,珍惜已擁有嘅所有關係」,余牧師笑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