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環生態歷史遊】公園藏燈塔 上山尋古街牌 街上賞石牆樹
今日說起西環,你會立即想到的是中聯辦?還是海味舖,石牆樹,抑或西環碼頭?西環作為開埠以來,最早開發的城區,固然有不少港英政府開埠至今,遺留下來的歷史典故和生態景物。跟長春社的導賞員在堅尼地城走一趟,重看戰前建築與古廟、古樹牆和屠房遺址,西區昔日人文痕跡仍在。
攝影:林可欣
在西環卑路乍灣公園,每天清早已很熱鬧。大媽拍腿熱身、舉扇跳舞,一大班晨運人士在公園不同角落做早操。這裏是1990年末填海而成的臨時公園,2002年才成為永久公園,讓街坊和公眾休憩。「公園其實有個隱藏主題,就是航海!擺放了使用多年的4座燈塔、浮標。」導賞員許淑君(Kami)指着園內航物說。她是長春社助理保育經理,也是西環街坊,熟悉當區生態。
Kami邊走邊介紹:蒲葵可讓果蝠倒掛樹上休息;細葉榕就是雀鳥的棲息處,松鼠也會爬上樹覓食;鳳凰木就有美化作用。「這些樹木在市區公園有很重要的生態作用,也讓市民接近大自然。」
西環七臺依山而起 空地平臺清幽靜謐
跟着Kami和導賞團隊沿路走上半山,地形陡斜,拾級而上,「港島山多,在平臺上建屋起樓,形成『西環七臺』。」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執行總監劉國偉道來典故。19世紀末的地主李陞是當時財富雄厚的望族,相傳其子李寶龍除了以其名命名「李寶龍臺」,還因喜歡李白詩詞,令這建築群命名都與李白有關,如學士臺、桃李臺。
劉國偉翻開舊報紙:「這幾個臺約1925年於憲報正式命名,其中太白遊樂場早在1915年已建有遊樂場,放煙花、有旋轉木馬,也有人來撐船拍拖。」這裏至上世紀20年代末荒廢,漸演變成今天幢幢私人樓宇;至今難得清幽,在青蓮臺、太白臺門前,還有個空地給居民活動。「香港以前就有一個個臺,大家走出家門前的空地聚首,跑跑走動;現在已好少樓宇這樣設計了。」
魯班廟與石牆樹成歷史古稀
再走上去,魯班先師廟矗立眼前。古廟建於1884年的清朝光緒十年,如今已是全區最古老的一級歷史建築,也是全港唯一供奉三行(木工、打石及泥水)的廟宇。每逢農曆6月13日的魯班「師傅誕」,建築工人和工科學生也在這裏拜神和慶祝;平日卻人煙稀少,由廟祝伯伯閒坐看管。
走着已到達堅尼地城,科士街1890年的石牆,原本是房屋一部分,後來被清拆剩下主力牆,鳥兒播下種子長出樹苗,形成今天由26棵榕樹組成的石牆樹,當中4棵更被列入古樹名木冊。本身也是註冊樹藝師的Kami說:「榕樹適應力好強,氣根能抓住石牆空隙生長。」
家畜風景不再 屠房改建康樂設施
石牆樹是該區獨特地標,亦就在附近,1894年起也是各類家畜的屠房,不少舊街坊至今仍記憶深刻。住在西環30多年的Kami憶起,兒時仍聽到豬車經過時,豬隻沿途慘叫,「90年代後各間屠房陸續閉關,漸聽不見畜物被屠宰聲音,附近居民才過得安心。」
劉國偉說,從前西環除了是風月之地,另一端的屠房亦有聲音滋擾,曾令居民厭惡。他翻查地圖和報紙,1920至50年代,不時都有牛隻出走,隨街遊走,甚至撞倒途人,牛房負責人和警察也要持槍將其擊斃。
這兒當年建有牛房及豬、雞鴨欄,如今已是市政大廈、遊樂場和球場等公共用地。Kami說,約在60年代填海地皮建成的屠房,現在是臨時停車場和空地,「小時候還看到有炊煙從煙囪飄出,近月聽說政府要淨化那地皮,興建私人住宅。」
免費參加導賞團遊西環
Kami與劉國偉數算西環一帶的現代發展,亦將在本月20日的「綠遊香港」生態旅遊節,舉辦導賞團,免費帶公眾遊走西環的生態歷史景點。活動由長春社和港燈合辦,往年曾在郊野公園舉行;大會今年移師西環卑路乍灣公園作起點,認為「城市與鄉郊本為一體」,盼港人多遊覧不同市區公園和地標,發掘本地歷史踪跡。
綠遊香港生態旅遊節2016
日期:2016年11月20日(星期日)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地點:西環卑路乍灣公園中央草地(前往方法)
活動詳情(內有報名方法):綠遊香港生態旅遊節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