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難.上】長洲沒有殯儀館 居民:希望在島上辦後事
在長洲,40多年來,先人的靈柩先送到寮屋「海濱亭」弔唁,隔天運往山上的長洲墳場。隨人口漸增,海濱亭附近居民投訴噪音及污染問題。然而,搬遷海濱亭的選址一直未能達成共識,落葉如何歸根?
長洲獨有寮屋殯儀館 逾40年歷史
甫下船,一張張笑臉與海水的微鹹帶來度假的錯覺,島民的生活日常彷彿只是為遊客帶來異地情懷的點綴。然而,其實死亡的哀愁距離遊人的歡樂不過數步之遙。沿著海傍街一直走,有一間單層鐵皮寮屋,紅色牆壁上有直書「海濱亭」大字,屋前尚設一座比成年男子略高的銅紅色化寶爐。
海濱亭的出現並非無緣無故。約在50年代,政府於金銀灣興建崇禮堂,供長洲居民辦理殯葬事宜。及後由於政府發展該處土地,長洲居民便以海濱亭作為替代的殯儀場所。自70年代起,每逢親人離世,長洲居民都會把棺木運至此地,進行弔唁儀式,隔天再移送至長洲墳場或火葬場。每有喪事,海濱亭門前空地架設竹棚,並擺放花牌,先人靈柩則置於屋內,親友則到場弔祭及進行殯葬儀式。何太今年70多歲,父母死後都在海濱亭舉殯。她說,由於海濱亭屬半露天空間,「大雨大風的時候會濕掉,如果有冷氣,便會比較方便。」
殯喪期間 旅客拍照、笑飲啤酒
當區區議員鄺官穩是土生土長的長洲人,從小目睹海濱亭的殯喪場面,早已是習以為常,見怪不怪;然而當他坐在堂內,卻另有一番深刻感受。「有很多人走來走去,有些旅客很好奇地拍照,但很難怪他們,因為香港其他地方不會看得到。但沒有人會喜歡做白事的時候,有人在拍照。」鄺官穩淡淡地說:「那裏始終是街邊,難免有一些笑聲。我在做白事,但同時有人在開開心心地打邊爐、飲啤酒……我覺得不太舒服。」
現時,全港有7間殯儀館,分別位於鑽石山、紅磡、沙田、大角咀及鰂魚涌。在新界鄉村地方及離島,一年可能有幾晚進行路祭;但長洲的人口較多,每月約有10人去世,因此居民一年約有100多日使用海濱亭。鄺官穩道:「(街坊)一年有100多晚聽著這些音樂。要關上門窗,因為燒衣的煙灰會到處飛,衣服不可以晾出去……其實對居民有很大影響。」
曾計劃遷移 選址「影響樓價」 難達成共識
在1992年及2006年,規劃署及離島民政事務處署曾計劃遷移海濱亭,惟居民未能就選址達成共識。長洲鄉事委員會主席翁志明憶述,當時曾劃選一些遠離民居的地方,例如網球場附近、面海的地方等,但在會議上被居民「鬧到死」,甚至有人直言會影響樓價。翁志明無奈道:「又要垃圾桶,但不要在自己門口……難道整個長洲都不要垃圾桶嗎?不可能的事嘛。」
「興建殯儀館是一個需要。進行殯葬儀式始終希望嚴肅莊重,起碼要在一個室內地方。這是對死者的尊重,家屬也不必擔心打風落雨。」鄺官穩認為居民不希望殯儀館建於居所附近是合理的,但他亦覺得事隔10年,居民對殯儀設施有更大的迫切性,若果政府今時今日重新展開諮詢,相信居民的想法會有所轉變。
海濱亭目前停用 居民額外花錢搭棚
長洲鄉事委員會於海濱亭外放置易拉架,宣告因「本島一名姓郭人仕屢屢提出司法覆核」及抹黑該會「官商鄉黑」,短期內停止借用海濱亭。記者在10月28日(星期五)所見,有工人在海濱亭外空地搭棚。根據現場訃聞公告,村內有2人不幸離世,不論逝者是否信仰西方宗教,甚或在島外醫院離世,家屬亦會選擇於周末在海濱亭外弔唁。居民羅先生認為海濱亭應重新開放:「風土人情就是如此。」他指現時在亭外額外搭棚,不止令死者家屬額外負擔7000至8000元的建築費用,更需要承受被控以「非法處理屍體」的風險。
海濱亭,甚或長洲殯儀館的未來仍未有定案,對於身後事,長洲人各有想法。有的街坊希望落葉歸根,有的說任由子女決定,也有人覺得身不由己:「當然想留在長洲,但是沒有選擇,政府說不興建(殯儀館)就沒有了。」,還有人擔心無力負擔:「從長洲醫院運出港島,再運回長洲,不知道要花多少錢……」
「我希望在長洲辦後事,始終在長洲出生啊。我媽媽那一輩一定要土葬,我呢……火葬土葬都可以,但不要隨便撒在大海或花園,實在一點。」何太坐在家門前淡淡笑著說,又繼續專注剝著眼前的蝦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