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客家功夫展覽 3D眼鏡欣賞 全球首創武術動態資料庫
客家功夫已有三百年的歷史,客家族群,各門各派,來自梅洲、五華、清遠、惠洲等地。最早期的客家人,在康熙年間遷移香港新界,及至文革時期反對尚武,大批客家大師傅移居香港,隱藏於各區。
中華國術學會、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以及客家功夫文化研究學會支持,在城市大學舉辦「客家功夫三百年-數碼時代中的文化承傳」展覽,最觸目的就是邀請19位來自不同門派的客家功夫傳人,以全球首創的功夫動態捕捉技術,紀錄一招一式,只要觀眾帶上3D眼鏡,更能親身感受各位大師傅一掌一拳一腳的力度。
因功夫 重遇同鄉
其中一位耍「洪拳」的客家師父黃師傅,祖籍惠,憶述兒時每周踏兩小時單車跟師傅練武。他說,每條村所練的門派也不同,師傅姓黃,功夫亦只傳給黃氏。展覽開幕當天,他在台上「露兩手」,拳拳閃速有力。他還說,從不知自家功夫天高地厚,直至十來歲時偷渡來港,被捕進到監獄,「入面好多人成日都打交,幾十人咁衝埋嚟,至要我一出拳,冇人再咁行埋嚟。」說時好不威風。
他輾轉隻身來港,定居青山道。沒有同鄉,倍感孤獨。「當時我沒有加入任何武館,因為好多武館都是黑道中人。」竟然直至30年後搬往深井居住,偶遇客家師傅張常慶,再經介紹,認識各門派的同鄉高手,使今次展覽更完整紀錄更多門派的特色。
完整的客家功夫「香港地圖」
今次展覽不僅展現客家功夫本身,而是更貼地解說客家功夫從鄉村到城市,在香港如何落地生根,產生變化。展覽開首,已一幅完整的香港客家武術地圖打開序幕,你就知道各路高人散落何方。如1900年代東江周家螳螂拳劉水,就在筲箕灣造船工會「西義公會」授徒行醫,教授造船和打石工人打功夫;後期1949年以張禮泉為首的白眉派就在深水埗;林家拳則在黃大仙和沙田。
九龍公園偶遇 成立客家功夫文化研究會
武林高手來港,他們不再在深山或農間練武,變成了現代人。展覽中以攝影紀錄師傅們在公共屋邨、九龍公園等,如何利用欄杆練武。如東江周家螳螂派的一位師傅,某天在九龍公園耍棍,一位人兄借來耍幾招,轉身一看,這人眼神有力,身材十分好,才知是同門派、鼎鼎大名的李天來師傅。二人相議成立客家功夫文化研究會,聚集一批散落各區的門派後人,不然,沒有是次展覽。
數碼化紀錄一招一式
是次展覽,精彩於利用高科技展現客家功夫。如全球首創的動態捕捉。師傅身穿特製裝有3D感應器的衣服,將一招一式數碼化紀錄,以動畫形式展現出來。師傅每揮一拳,在瑩幕上都以點線圖顯示力度,像心電圖一般,觀眾只要帶上3D眼鏡,更能感受其力度的威力。
最詳盡的香港客家功夫書籍
是次展覽同時出書,更詳盡介紹客家功夫,從各門派的特色、傳人介紹、師傅習武的趣事、在香港的發展、相識、兵器、客家麒麟習俗等。
展覽詳情:
地點: 香港城市大學學術樓三(劉鳴煒學術樓)18 樓
展覽日期 : 2016 年 10 月 28 日至 2017 年 1 月 4 日
展覽開放時間: 星期二至日,上午十時至下午七時
逢星期一休館
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