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角同鄉】嫌太小圈子 23歲港生福建青年不愛同鄉:他們只看階級與金錢
「你是哪裏人?」每當有人問起這道家鄉題,23歲的阿倫總不情願回答,自己是福建人。他在北角土生土長,家庭早年經營福建食品店舖,他時常幫忙打理,卻對家鄉毫無好感,反問鄉情何來。對於北角,他不曾想起同鄉人,在這小社區,就只有屬於他與友人的成長回憶。
阿倫祖父母一家30多年前從福建來港,父親80年代回鄉娶妻,誕下姊姊,一家三口再於香港定居。阿倫自言他是家中唯一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人,這令他與家人的想法迥異。
在福建家庭長大,阿倫自幼的起居飲食、生活習慣,閩南色彩無處不在。「拜神、紅白二事的習俗都會跟鄉下,其他的太日常,我無法輕易講到或分辨哪些屬福建文化,因為已經融入我生活太多年。」
福建男人就要賺大錢 不理解家鄉習俗
他說家中的規條,早已深深植入他的思想:「我不知道這是我家人的問題,或福建人的規矩,總之就是不喜歡。」他不想成為家人心目中的「福建仔」:「福建男人就是要做生意,要好成功、賺大錢,但為什麼每人都要跟着這條路走?」。他甚至厭棄家鄉禮節和習俗:「過年不可以穿黑色衣服,不可以講個『死』,講了佢地(家人)會嬲,而且真心嬲喎;唔知到大年初幾,才准洗頭、晾衣;過時過節拜神又好麻煩,準備供奉物品好多…..」他無法理解這些傳統習俗,只能數算他感到荒謬又守舊的「福建規條」:「我覺得這樣沒意思,因為都已經生活在香港。」
各地有獨特習俗文化,但對阿倫來說,福建只屬於家人的文化,自己對此沒歸屬感,亦不認同,只令他更不愛家鄉。「我是Hong Kong Style的」。他解釋不來何謂「香港文化」,卻自言:「我有日獨立生活,我可以完全拋棄這些文化,唯一仍在的是閩南話,但這是我的外語。」
閩南話無關身份 不欲多談鄉下
家中以閩南話和粵語交雜溝通,阿倫說語言是耳濡目染,有時在街頭聽到閩南話調會覺得親切,但並沒有所歸屬,「只屬我與嫲嫲的溝通語言,她只懂鄉下話,所以這只關乎我與家人的感情,與同鄉無關。」
他說人皆有鄉情,但自己的鄉情卻不在福建,他堅持:「我鄉下係香港,我在異地想念的,只會是香港。」父母生於福建,一直認為同鄉身份自然而然,更加入福建同鄉會,參加不同如聚會或選舉助選的活動,阿倫形容:「這是很政治的組織,我無興趣參加。」他對鄉下沒有身份認同,「每次在家裏談起鄉下,我都不想說,他們(父母)反問:『你不是福建人嗎?』」他是新一代的福建人,家鄉意識虛白飄無。這些年來,他很少回鄉,總覺得與家鄉親宗血緣的親戚,亳無關係。「我的成長和生活圈子都在香港,為何要拉扯到福建這地方。」
自言看透福建人 着重金錢階級
他的親戚早前移民來港,阿倫說與她們不熟稔,卻被家人要求協助適應新環境。「每早7點起來,替親戚的女兒打電話,逐間學校問可否讓她插班,仲攰過返工。」阿倫是社工系學生,「我工作也是幫助人,我知道什麼應該幫,幫到哪個程度,但若不幫親戚同鄉,阿媽會責怪我無禮貌、無親情。」他說,就是念在親情,才幫忙親戚,「但也不是義無反顧的。」
與家人和親戚相處多年,阿倫自言看透福建人,也因此反感。「可以說他們好團結,好懂善用social network,嫁娶找親家、解決生活問題,甚麼都找同鄉幫忙,自成一個圈子,不接受其他文化。」
家庭幾年前經營福建食品店舖,開店7年,阿倫也常於店內幫忙,每天接觸同鄉人,他也對此觀察入微。「福建人對金錢和階段觀念看得好重,總之要又平又多,是節儉,亦是吝嗇。」他以旁觀者身份看待家鄉。
「我喜歡北角,除了北角的人」
家人當年紮根北角,阿倫住在這兒16年,至7年前全家才搬到觀塘,現住在將軍澳。父母和長輩至今不時也會跑到北角購買日常用品,「老人家買慣買熟,買包藥都要返北角。」他說家人對這「小福建」社區有感情,喜歡重遊舊地,和鄉里聯誼。
至於阿倫自己,問起他的北角回憶,他思索數秒,說那裏交通方便、店舖齊全;又想了想,發覺住過的三個地方,只有北角最令自己念念不忘。「其實日常需要的店舖、設施哪裏都一樣,任何地方都可以代替,但我至今仍會想返到北角,到處走走。」
他對北角的情意結,沒有家鄉情誼,在他腦海中沒有北角的同鄉人。「會想起跟同學在渣華道街市吃飯、港運城的food court、在百福道健威坊附近球場打波,都這是我熟悉和鍾意地方。但北角的人,我就不太鍾意。」阿倫清楚知道,自己是籍貫福建,生於香港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