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五步外篇】沙棒背後的「隊媽」 場外護苗廿載、育成本地棒球

撰文:郭雅揚
出版:更新:

近期火熱的港產片《點五步》讓大眾知道,原來香港也有人玩棒球。
一班人努力成就一件事總能喚起青春熱血,尤其配上電影效果時;現實中,熱血的事沒有背景音樂、沒有特寫、沒有慢動作,只有潤物細無聲的日常,譬如沙田體育會棒球會30多年的堅持,譬如鄭太一家20多年守護棒球幼苗的堅持。

鄭太說,棒球在美國是一項親子活動,故有「隊媽」的傳統。小朋友落場,家長就在場邊撐場,還得當上裁判、計分等角色,每隊各有2至3位隊媽,負責聯絡、整理等工作。(陳嘉元攝)
《點五步》的主角胡子彤亦曾是沙棒隊的隊員。(余俊亮攝)

《點五步》的沙燕隊讓我們知道,沙田與棒球的關係原來那麼緊密,城門河上的大橋更以沙燕隊命名,紀念他們在1983年歷史性擊敗日本對手奪冠。

電影裏的沙燕隊是中學生,現實的沙燕隊卻是精靈可愛的小學生。他們每逢周末都在馬鞍山純陽小學棒球場練習,球場上除了8至11歲的沙燕隊成員,還有同屬沙田體育會棒球會(簡稱「沙棒會」)的飛虎隊(5至7歲)及勇士隊(13至15歲)等多支兒童隊伍,共有35個隊員。

沙棒會由區議會撥款資助,早在80年代建立,至今30多年,比1992年才成立的香港棒球總會還要早。

資深隊媽鄭太已在沙棒會23年,兒子亦由小隊員變了教練。(陳嘉元攝)
沙棒隊教練鄭昊之由9歲執起棒球棍,便再沒放下。(陳嘉元攝)

30元興趣班 撒下棒球種子

每到練習日,順着棒球場外的鐵絲網走入草地,一定能找到沙棒會義務總務兼聯絡人鄭太的身影。烈日之下,即使站在帳幕底,汗水依然沿着背脊直流至小腿。鄭太手拿文件夾,向新報名的家長講解棒球訓練班的注意事項,包括裝備、教練安排、泊車位等等。小朋友打球,家長也留在場邊參與,甚至走到場內學習計分。

大概20多年前,鄭太也曾這樣聆聽別人講解。1993年的暑假,她希望為大兒子報暑期班,當鄭氏夫婦看到30元的棒球班,一星期兩日,每日4小時,想到大概可以花掉好動兒子不少精力,便報名了。沒想過一個隨意的決定,他們一家從此便與這種冷門運動結下不解緣,大兒子鄭昊之自9歲執起棒球棍後,便沒再放下。

棒球在香港屬於冷門運動,國際奧委會也不重視,自2012倫敦奧運停辦棒球賽。(陳嘉元攝)

子女落場打波,一班媽媽在場邊不只打氣加油,還要買水、打點球具、計分、照顧球員等。每當球隊需要出外比賽增加實戰經驗,家長還得安排機票住宿,每晚洗衫……稚嫩的球員喚她們為「隊媽」。由23年前兒子下場一刻起,鄭太便是少棒的隊媽,直到現在兒子已成為沙田棒球隊教練,她依然在場邊打點一切,為新來的家長講解隊媽工作。

球員需自備手套、球衣、釘鞋等個人用品,球棒、頭盔、護具、面罩則由球會提供。有家長說,裝備連報名費,一年支出約一萬元。(陳嘉元攝)

香港棒球最美的風景

球有隊媽的傳統,鄭太說美國有、日本有、香港也有,卻無從考究誰是沙棒隊隊媽第一人,大概她自己也是頭幾批。正在舉行的華語紀錄片節,其中一套紀錄片《家長應援團》便是講述兩個沙棒隊隊媽的故事,台灣棒球界曾形容這班家長是香港棒球最美的風景。

「個仔打波,做阿媽嘅咪係場邊打點一切囉,好正常。」鄭太懶慵慵地看着草場說得隨意,恍如義務守護棒球隊20多年是她的天職,即使她的兒子早已成年。當記者要求她拍照,她顯得不太習慣,不太願意地站起來,也不擺什麼姿勢。

鄭太從未落場投球揮棒,卻知道棒球的賽制、棒球員的角色及如何計分等。「個仔打波咪學囉,都唔易學㗎,試下計,練習多啲,叫做知啦,都唔係好識。」鄭太學了計分、賽制一年,才搞懂棒球的基本,但球場外的場務,她卻瞭如指掌,由過去到現在,「以前冇WhatsApp,遇上打風落雨要取消練習,要打幾十個電話。」

棒球事不單是鄭太投入,鄭爸現在是沙田棒球會的訓練總監,兩個兒子周末回來教波,大兒子最近更打算全職當棒球教練。

鄭昊之說,沙田棒球隊的教練是出了名「惡」。(陳嘉元攝)

「除了棒球,冇辦法這麼專注做一份工。」大兒子鄭昊之中學畢業後,到廈門集美大學讀書,那幾年做得最多的,反而是組織棒球隊,擔當球隊教練。畢業後又在當地一間小學由零開始,建立了棒球校隊,舉辦了班級間的學校聯賽,足足8年的青春就在廈門的棒球場上度過。

把棒球推廣出去,不只是鄭昊之。他說,現在七成香港棒球教練都曾在沙田棒球會待過,包括《點五步》其中一位主角胡子彤。沙田棒球隊不只是沙田事,鄭太說從前報名還得提供住址證明,現在都不分了,學員來自五湖四海,遠至沙頭角都有。

運動本來就沒有分界。沙田人的棒球事,不只在沙田,鄭家母子的故事告訴我們,香港不止有人玩棒球,更有人堅持玩棒球,甚至全家總動員認真地玩。

小朋友打完球後會自動自覺整理球具,紀律嚴明。(陳嘉元攝)
練習完畢後,小朋友會脫帽向教練、隊媽等說再見。(陳嘉元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