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智能身份證說愛沙尼亞的蛻變之路:從一無所有變科技強國
自2018年11月26日起,香港市民可分階段換領新智能身份證。新智能身份證使用更堅硬的物料、清晰的照片、先進的防偽特徵、具立體感的激光影像等。但在7800公里以外、位於波羅的海的愛沙尼亞的身份證,已經能夠交稅、投票、配藥……
愛沙尼亞經濟事務與通訊部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國際事務總監Sandra Särav早前接受《香港01》記者訪問,侃侃而談愛沙尼亞的身份證有多方便,「它可以是選票,又可以是車牌,這是真正的『一卡多用』!」
她說得興起,直接拿出電腦及身份證,把身份證插進電腦讀卡器裡,輸入密碼後,身份證便與電腦連結起來。Sandra說:「我來香港之前,剛好去看了牙醫,讓你看看我的牙齒報告吧!」她在鍵盤上按了按,螢幕上出現了她32顆牙齒的形狀,她忍不住笑,說:「在愛沙尼亞,你每次看完醫生,這些資料都可以直接透過身份證在電腦上檢查。」
攝影:黃桂桂
智能身份證由0至100
這張能「一卡通行」的智能身份證,原來開頭並非愛沙尼亞的「通行證」。愛沙尼亞政府於2002年發布智能身份證,但直至2005年,全國130萬人中,只有5000人使用智能身份證。「要解決市民的信心問題,我們要想辦法令智能身份證更方便,涵蓋更多政府服務。於是,我們在2005年推出網上投票。」那一年的選舉,有2%(約2萬人)的選民使用網上方式投票,直至2014年,選上投票的選民佔總數三分之一。「到了今天,100%的愛沙尼亞人使用智能身份證!」
Sandra笑說:「每次議會選舉,我都直接躺在床上,用電腦投票。」除了投票,愛沙尼亞的智能身份證涵含了99%的政府服務。市民只要把身份證插進讀卡器,輸入密碼,就可以在網上使用這些服務,例如交稅、配藥、報讀學校、辦理證件、投票等。「我們是第一個『撕攔』報稅表,改由網上交稅的國家,由於只消幾分鐘便完成報稅程序,我們的國民都喜歡交稅。」Sandra說。
同時,愛沙尼亞人的身份證亦可以充當車牌,「這樣車主就無需另外帶一張車牌了。當你在馬路上被警察截停,只需出示身份證,警察便可連結警方系統,查到你是否真的擁有車牌。」
她解釋,愛沙尼亞政府奉行「僅此一次」的原則(Once-only Principle),即所有個人資料輸入一次後,就會匯入國家資料庫X-Road,毋須輸入第二次,免去繁複的填表步驟。「唯獨三件事不能在網上辦理,就是結婚、離婚及土地買賣——我們總得確認那兩個國民是真的達成結婚共識吧!」
當問到政府是否完全掌握國民的個人資料,又如何保障國民私隱?Sandra說:「每一個政府部門只會擁有自己需要的資料,只有進行跨政府部門合作時,不同部門之間才會交換資料。」即例如醫療部門掌握病人資訊,警署掌握犯罪資料,兩者不會互通。
至於現時香港智能身份證支援的政府機構服務,除出入境外,還包括康樂及文化事務處的圖書證、「醫健通」系統、登記公私營醫療合作—醫療病歷互聯試驗計劃、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其他政府服務則仍未覆蓋。
無路可退 何不另闢蹊徑?
作為波羅的海三小國之一的愛沙尼亞,於1991年從蘇聯中獨立出來,這個佔地45227公里的小國,如何在28年間由一無所有變成今天的科技巨頭?Sandra說:「因為我們有一個勇於接受挑戰及願意改變的政府!」
原來早在獨立之前,愛沙尼亞甚至沒有一個政府,「我們的政府,是在1991年由一支筆、一張紙建造起來的。」立國初期,愛沙尼亞只有一半人口有家居電話,當時,與愛沙尼亞只一海之隔的芬蘭正在淘汰撥輪電話,芬蘭政府提出把這些撥輪電話贈予愛沙尼亞,但被剛建立的愛沙尼亞政府一口拒絶。「獨立後,國家走在分叉路上:一條通往舊時,一條通往未知。我們的政府選擇了後者。」
「我們年輕的總統覺得,當時的愛沙尼亞身後空無一物,身前亦空無一物,因此我們沒有東西可以輸,改革成本亦最低。『就讓一切由零開始,看看我們這一群年輕人能為愛沙尼亞種出甚麼花吧!』結果28年過去了,愛沙尼亞一切都改變了,只有國土面積依舊。」立國初期,愛沙尼亞政府內閣的平均年齡為35歲。
殺不死你的敵人 使你更強大
跳過撥輪電話,直接步入數碼通迅的年代,愛沙尼亞亦跨過不少障礙。2007年,愛沙尼亞遭到一場大規模的網絡攻擊,導致政府和銀行停止運作,民眾不能從自動櫃員機提款,更無法使用任何網上服務。2017年,愛沙尼亞政府發現智能身分證的晶片有漏洞,馬上暫停使用身份證,更換晶片公司,其後要求民眾換取新身份證。
這兩起重大事故並沒有打敗愛沙尼亞,反而讓她變得更強。首先,為了確保安全,自2001年起,愛沙尼亞政府為每名國民頒發兩組密碼,一組用以驗證身份,另一組用以授權簽署文件及付款。以辦理銀行服務為例,進入網上銀行戶口時需要輸入第一組密碼,匯款時則輸入第二組密碼。
及至2018年,愛沙尼亞更在盧森堡設立全球首座「數據大使館(Data Embassy)」,即海外數據中心,備份國家重要資料,例如國家財政、國民身份、土地記錄、商業登記、法律、人口普查及統計資料等。「即使愛沙尼亞發生甚麼事,這個虛擬數據庫仍能確保國家維持正常運作。」
政府牽頭 民眾跟隨
Sandra說,愛沙尼亞之所以沒有被打敗,是由於政府的坦誠。「例如2017年的晶片事件後,我們的政府對此沒有半點隱瞞,反而以公開、透明的方式告知大眾,讓他們知道發生了甚麼事,以及他們要做甚麼。政府的開放態度、樂於與市民溝通,令民眾敢於信任我們。」
而要發展「智慧城市」,Sandra認為政府的角色比企業更為重要。「政府是政策制定者,如果法例不容許,根本不可能出現網絡革命。政府必需要擔起牽頭的作用,要是政府不做,更遑論民眾。」
1997年,愛沙尼亞推出電子政府服務(e-government)。此外,愛沙尼亞亦實行金錢電子化,政府稅務減免或頒發失業救助金等,均直接透過銀行過數,不會派發現金。「如果有民眾要求領取現金,政府會收取額外費用,除非有合理原因,例如殘障。」Sandra拿着手上的身份證,說:「在愛沙尼亞外出時,我只會攜帶身份證及銀行卡,從不帶現金。」
2000年,愛沙尼亞政府又推行電子政府會議,將國會會議電子化,毋須使用紙張。「我們每星期節省了一個巴黎鐵塔般高的紙張數量。」
回顧香港,政府於今年2月1日起接受「關愛共享計劃」四千元申請,但不設網上申請,而需以傳統「遞紙」方式申請。當中政府至少印製233萬份表格,全部疊起可高達512米高,相當於1.2座國際金融中心二期(IFC)的高度。
一成不變=一無所有
Sandra倒抽了一口涼氣,說這在愛沙尼亞是「完全不可能發生」。她說這是她第一次來香港,感覺香港是一個發展成熟的都市,有一個良好的電子革新環境,相信現時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政府帶頭改變。「如果政府官員墨守成規,不願意作出改變,不可能為這座城市創造任何東西,不可能發展成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