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不合】窮得全國得一部手機 愛沙尼亞如何進化成科技巨人?
波羅的海三小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可謂歷盡滄桑。18世紀初,三國被俄羅斯帝國吞併,直至俄國爆發十月革命,三國才趁機獨立。故事還未完結,三小國於二戰期間遭到蘇聯佔領。在共產鐵幕下的逾半個世紀裏,波羅的海人民前仆後繼,爭取自由,最終在1991年宣告獨立,同年蘇聯亦正式瓦解。
這三個國家掙脫了高壓政權的束縛,昂然踏着前路去。今天,他們分別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有的吐氣揚眉,有的前路茫茫。畢竟,獨立並非終點,而是起點。前路該如何走,才是更大考驗。
今年是它們獨立100周年紀念,《香港01》記者訪問了遠赴愛沙尼亞追尋科技夢的香港80後、到香港尋找更多機遇的拉脫維亞青年,以及立陶宛「對岸共和國」外交部長,希望從他們的故事窺探三國的發展道路。
(此為《波羅的海獨立百年》專題報道之一)
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細雪紛飛,為這個童話般的中世紀古城更添幾分夢幻。古意盎然的石板路上,幾個高大的愛沙尼亞人正在趕路。在他們腳邊,一個外形宛如日式電飯煲的物體,正在移動以及在人群中穿插。途人都不以為然,繼續各走各路。這個「電飯煲」其實是個外賣機械人,現在正要將熱呼呼的意大利薄餅運送到客人家中。
古城和高科技,兩個看似扯不上關係的元素碰撞在一起,感覺極之後現代,而塔林正正是這樣有趣,一方面古蹟處處皆是,另一方面,它是通訊軟件Skype的故鄉,亦是不少外國初創企業家實踐夢想的地方。愛沙尼亞人本身也積極擁抱科技,小朋友七歲起學寫電腦程式,市民憑着智能身份證,可在網上交稅、配藥、報讀學校,甚至投票,可謂一卡通行。寫支票?排隊登記?到學校叩門?在愛沙尼亞,這些都是舊時代的產物。
科技強國 初創天堂
兩年前的今天,吳冠諾(阿諾)首次踏足塔林。他猶記得當天首都下了一場大雪,他甫跨出機艙,便感受到刺骨的寒冷,冷得連血液也快要凝固了。不過與此同時,他內心卻因這趟未知的旅程感到無比興奮。
「我從香港跑到愛沙尼亞,只是一點緣分、一點厚臉皮加上一點自虐傾向。」阿諾是香港的80後青年,在他抵達塔林的三個月前,他無意間在Facebook上看到一間外國公司的招聘廣告,職位是市場營銷。細看之下,這間公司原來設於愛沙尼亞這個遙遠又陌生的國度。在好奇心驅使下,他按下了「申請職位」。
「由申請職位,以視像會議進行面試、洽商待遇,至最終簽訂合約,整個過程都是隔空進行。」阿諾解釋,那是一間小小的初創企業,經營國際招聘平台。他一開始加入時,全公司有11人,大部分是愛沙尼亞人,後來慢慢擴展成20多人的公司,同事來自十多個國家,包括印度、埃及、哥倫比亞、巴西等。
到近8,000公里外的一個陌生國家打工,而且要和不同種族的人共事,文化衝擊在所難免,不過阿諾感受最深的反而是「科技衝擊」。科技界出身的他原本對各種新科技,例如區塊鏈(Blockchain)、代幣眾籌(ICO)、人工智能等都早有認識,「但在愛沙尼亞,這些字眼不只是潮語,而是確實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政府以區塊鏈技術建立了電子公民系統、由國家發行的代幣眾籌、自動送貨小機械人在城市中行走等。」
先天不足 後天努力
事實上,科技強國並非一開始就這麼強,能有今天的成就可以說是為勢所迫。1991年,愛沙尼亞脫離蘇聯獨立之初,只是個非常落後的農業國家,基礎建設薄弱,通訊更是封閉,全國只有一半人口有電話可用。當時愛沙尼亞跟外面世界的聯繫方式,就只有一部藏於外交部花園裏的芬蘭製手提電話。
芬蘭與愛沙尼亞只有一海之隔,而且語言和文化相近,不過芬蘭比愛沙尼亞先進和富庶得多。那時候,芬蘭政府正在淘汰全國的撥輪電話,以音頻電話取而代之。他們本想將這些屬於1970年代的過氣撥輪電話,免費贈送予愛沙尼亞,惟愛沙尼亞一口拒絕,理由是與其追趕別人已經享有的科技,倒不如進取一點,發展別人還未擁有的,這樣大家才會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於是,愛沙尼亞乾脆跳過了撥輪電話,直接建立自己的數碼通訊系統。就正如該國一開始也沒有土地登記,但他們跳過了紙上作業,直接建立電子登記系統。
「先天不足」亦令愛沙尼亞不得不後天加倍努力。該國天然資源缺乏,而且人口少,只有130萬人,除了塔林外,其餘地區人口分布廣而疏落,要在每個小鎮設立政府綜合服務中心、警處抑或銀行分行都不是易事,試問哪裏來這麼多人手呢?愛沙尼亞人於是想出個辦法,就是以數碼科技拉近地域距離。
1997年,愛沙尼亞正式推出電子政府服務(e-government),從此絕大部分公共服務均可在網上辦理,民眾毋須親身前往有關部門。2000年,政府宣布連線上網是國民的基本人權。一年後,愛沙尼亞為全國公民頒布電子身份證和兩組密碼,一組用於驗證身份,另一組用於授權簽署文件和付款。只要將身份證插入讀卡器,便可使用由政府提供的逾千項電子服務,包括交稅、辦理證件,甚至投票。
此外,愛沙尼亞政府奉行的「僅此一次」原則,即是說所有個人資料輸入第一次後,就會匯入國家資料庫X-Road,毋須再輸入第二次。假設你要申請政府資助,只需在網站按下「申請」,然後插卡、輸入密碼,即可授權該部門從X-Road索取你已輸入過的工作、家庭狀況、入息、借貸等資料。
記者問阿諾生活上有什麼因此而便利了,他說:「愛沙尼亞實行醫藥分家。看完醫生後,病人要到藥房取藥。只要將身份證遞給他們,他們就能取得醫生處方,過程中一句話也不用說。」又假設你正由救傷車送往醫院治理,在你還未抵達醫院之前,醫生除了可在系統上得知你現在的情況,也可查閱你的病歷,以便預先為你安排最適切的治療。
說到交稅更是方便。「香港人報稅要在表格上填填填,然後又深怕寄失。在愛沙尼亞,出糧時人工已扣除了須繳的稅額。所謂的交稅,只不過是用身份證登入稅務局網站,看清楚自己須交多少稅,然後按OK,三兩下手勢便完成。」阿諾又說,作為一個完全不懂得愛沙尼亞語和俄語的外國人,在塔林的兩年裏都未有遇上生活難題,很大程度是因為大部分事情都可以在網上處理,但他笑言壞處就是沒有動力去學習愛沙尼亞語。
人均GDP 勢排歐洲第二
作為一個數碼科技強國,愛沙尼亞當然很注重培養科技人才。2012年,該國實行「程式老虎」計劃(ProgeTiiger),小朋友從七歲開始學習製作網頁,及後進階至Python或JavaScript等程式語言。
2014年,愛沙尼亞「再下一城」,推出電子居民身份證(e-Residency),成為全球首個建立電子公民制度的國家。任何人只要願意花10分鐘和100歐元,就可以成為該國電子居民,阿諾就是其中一位:「電子居民身份證和當地人的身份證基本是一樣的,除了電子居民沒有居留權和投票權外。有了這項計劃,外國人即使沒到過愛沙尼亞,也可在當地開設公司和銀行戶口,有助吸引外資和科技人才。」
到目前為止,愛沙尼亞擁有逾33,000名電子居民,由他們創立的公司多達5,000多間。2017年,愛沙尼亞人均GDP達17,786美元,冠絕波羅的海。法國國際預測研究中心更估計,到2050年,愛沙尼亞將成為全歐洲人均GDP第二高的國家,僅次於盧森堡,並在全球排行第五位。「以前愛沙尼亞除了樹木,什麼資源也沒有。我聽過當地人說:『我們國家很小,人口只有130萬,不往外闖便活不下去。』或許他們並非野心大,只是現實是這樣。」
為了生存,小小愛沙尼亞由一無所有,變成了今天的資訊科技巨人,傲視東歐。回望過去100年屢被佔領的日子,現在似乎是愛沙尼亞最美好的時光。
上文節錄自第102期《香港01》周報(2018年3月12日)《波羅的海獨立百年》。
【波羅的海獨立百年】系列: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3月12日(星期一)出版的第102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