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得到的藝術】患不明罕見病 「跨界人」盧勁馳辦藝術節推共融
盧勁馳是一位詩人,也是一位藝術策展人,同時也是一位罕見病病人。
他只看見光和影,但嚴重怕光、怕聲。過去二十年神經敏感,經常繃緊劇痛,卻又找不到病因。
他的身體狀況,不能簡單歸納為視障人士或健障人士,但多種病患經驗,令他開通不同感觀,了解不同殘疾人士的需求,「我覺得我裡外不是人,但又在不同人之間穿來穿去,理解何為真正的『跨界』。」
近日他擔任《觸感藝術節》的客席策展人,在健全與殘疾世界中推動觸感藝術,讓更多人用瞳孔以外的感官,接觸及理解這個世界。
攝影:梁鵬威
未被確診的罕見病 無日無之的狀態
盧勁馳外出時習慣戴上鴨舌帽,把墨鏡鏡片夾在眼鏡耳勾上,陽光猛時便把它掛在眼鏡框前。有時他會把耳機披在頸,當走在街上、四周聲浪過高時,便塞上耳機,敲打着手仗繼續走。走進餐廳時,他會挑選比較安靜角落,盡量避免搭枱。他請記者逐一讀出餐單上的選項,當店員高談闊論時,他會不自覺地偏偏頭。
他患嚴重怕光、怕聲的神經過敏症,喧嘩嘈雜的聲音會令他繃緊、頭痛,所以要盡量遠離人群。盧勁馳形容他的痛楚,如同普通人的偏頭痛,但不止是痛,還會令他暴躁,影響他的意識及控制能力,不能集中工作。「好似我食完成餐飯,畀人嘈咗一輪,可能成個下午都做唔到嘢,要第二日先做到嘢。」
神經過敏症準確來說是怎樣的一種病?連盧勁馳自己也交不出答案。他尋遍本地醫生,也得不到病因,只知道這是一種無法確診病因的罕見疾病。與不明疾病相處的二十年,他覺得十分孤獨,「睇醫生都只知道個(病因)輪廓,20歲至30歲嘅係一個好無日無之嘅狀態,好唔穩定,覺得命運好有問題,條命唔好,因為都解釋唔到(病因)。」
只能投入文學創作 病患令他不能工作
盧勁馳是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研究生,也是詩人,曾經贏得比賽,出版《後遺──給健視人仕﹒看不見的城市照相簿》。
在文學路上的成就,是他花上極長時間及極多力氣才得來。16歲時,他出現黃斑點病變,中央視力變得模糊,只看到外圍。神經敏感更在20歲那時正式來襲。長時間受痛楚影響,他曾多次留班,考過五、六次會考,副學士畢業後,報讀碩士課程,也會花了五年時間才完成畢業論文。長期使用電腦下,他的痛楚再加劇,亦影響了視力,30歲後視力再退化,現在只看見光和暗,顏色也錯亂。
「以我付出同努力,如果病症冇咁強,我𠵱家應該係一位大學教授,或者係一位好知名嘅藝術家。因為同我同一輩嘅人,都係藝術圈子裡好活躍。」現年40歲的盧勁馳說起來,語氣帶點自信,又有點意興闌珊。
感覺錯亂 理解不同人的世界
直至前年,他終於成功籌組經費,到外國求醫,尋找舒緩病情的治療。在類似「推骨」的非主流西醫脊椎治療過程中,他的病徵會加劇,痛楚會放大,身體轉變更起伏不定。以往他可能會連續頭痛幾個月,現在他只會頭痛數天,痛楚便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然後又再痛幾天。不再長時間的疼痛,換來了少許空間,讓他可以工作,但只限於他能力範圍內的工作,如義務性質參與倡議或藝術創作。
身體的障礙,影響了他在學術與藝術上的表現,或許他能走得更遠。但同時,難以簡單概括的身體狀況,卻令他在推動文化及藝術上,更重視殘疾議題。
他解釋,雖然他不是完全典型視障、肢體障礙人士,但患病、醫病經驗,讓他換位思考不同殘疾人士的世界,讓他理解何為真正「跨界」。「因為我多病痛,有時感觀都幾錯亂,嗅到唔知咩嘅味道,經常耳鳴,我知道自己睇嘅世界同客觀世界係唔同,比較留意到唔同理解世界嘅方法。」
成為藝術節策展人
去年展能藝術會邀請他代表參與由社區文化發展中心舉辦的《觸感藝術節》,與藝術家楊秀卓合作,一同創作參展。今年他更被邀請成為藝術節的客席策展人,負責整理世界各地觸感藝術的歷史與發展,揉合藝術節過去五年經驗,在本地推廣觸感藝術。
視障人士難接觸藝術
觸感藝術,主張受眾利用視覺以外的觸覺、嗅覺、聽覺、味覺進行多感官的創作,以另一角度欣賞藝術。
現時大部分博物館或美術館展品都被玻璃阻隔,或者畫了一條線,觀眾要站得遠遠欣賞,更別說要伸手觸踫展品。盧勁馳認為,以視覺為主導的欣賞方式,令殘疾人士難以接觸美術。「視覺藝術唔係只係睇畫,背後仲有好多內容、文化,係一套理解世界嘅重要方式。但係依家視障人士就係進入唔到門檻。」
要推翻強大的視覺藝術傳統,提供另一種方式的藝術教育並不容易,觸感藝術節嘗試起革命。在去年的第五屆觸感藝術節中,展覽場地被黑布包圍,不論健全或殘疾人士也蒙上雙眼,在口述導賞下欣賞及觸摸展品。導賞內容是由失明人士提早錄製,以他們慣常觸摸事物的經驗去講述展品內容,讓健全人士用非視覺的角度去理解藝術。
觸感藝術≠盲人藝術
「只係摸藝術品,咁健全人士可唔可以睇件藝術品?」不少人認為觸感藝術即是視障人士的藝術,但盧勁馳說,觸感藝術和視覺藝術都只是一種形式、媒介,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和接觸,包括健全人士。
他今年特別將展覽設計為兩部分,一部分和往年一樣被黑布包圍,另一部分就如一般展覽場地,但展品可以看得見、也摸得見。「畀受眾睇完又摸下,摸又睇下,會分辨觸感唔同層次,提高觸感藝術層次。」他希望改變大眾對「觸感藝術=盲人藝術」的概念,更全面理解非視覺的藝術形式。
本地共融藝術流於展能層面
既是文學創作者,又是策展人,盧勁馳的發展十分多面向。除了繼續進行治療,他希望日後精神好些,可以再讀書,將來他計劃到中文大學修讀博士課程,研究華語世界的殘疾人士發展。
對於本地共融藝術,他亦有不少批判。他認為,對比倫敦、紐約等世界級城市,本地殘疾人士在藝術發展上仍有不少限制。「唔係冇一個圈子,但發展有啲緩步不遲。發展咗咁多年,點解某啲位仲係咁落後?」
他提到有一部分藝術工作者亦認為,本地共融藝術發展不缺資源,但在殘疾主題創作並不深入,殘疾人士的參與亦十分狹窄。他舉例,本地殘疾人士主要擔任藝術家角色,卻甚少重視幕後其他實務崗位,如藝術行政、導演、策展人等等。
更重要的是,他認為,香港藝術圈子過分着重殘疾人士展現個人能力,如同才藝表演。「例如強調藝術家彈琴幾有技巧,畫畫幾有專業。係外國亦有呢個模式,但唔係咁片面,反而會強調佢嘅表達內容,應該係反映殘疾人士嘅生活經驗、美學發現。」
第六屆香港觸感藝術節
主辦:社區文化發展中心
開幕:18 / 05 / 2019(六)下午1時
展期:18 - 26 / 05 / 2019(逢星期二休息)
時間:上午10時 至 晚上9時
地點: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展覽廳(半山堅尼地道7A號)
*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