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沒有電話亭】電話亭不應拆 67歲藝術家:我對手機有恐懼

撰文:陳芷慧
出版:更新:

香港現時有1529個電話亭,通訊辦去年開始諮詢區議會,最新建議剔走52%的電話亭,暫時亦確認在10個地區剔除共472個電話亭,預計今年底前完成諮詢。現時大概97%的人擁有手提電話,電話亭應拆還是不拆?
「三年前,一蚊就可以幫我解決問題。」香港藝術教育工作者、67歲的楊秀卓,從大哥大的年代走到iPhone X,從來沒有購置一部手提。從前他在街上經常幫襯地鐵站的電話亭,現時並非每個地鐵站都有電話亭,即使有,也可能變了白鴿亭,或像公廁般衛生惡劣,滿是煙頭,更重要的是,有很多電話亭根本打不通。像他家附近粉嶺港鐵站的電話亭,有三年未能提供服務,直至今年新春才修理好,他拿起話筒,投了一元,打通了,甚為驚喜。
攝影:龔嘉盛

根據資料,香港在1996年至2001年間曾有逾1萬部公共收費電話機。在2014年及2015年,3,000多部公眾收費電話機中,約56%每日平均收入不多於1港元。根據《電訊條例》下的全面服務補貼制度,30家固定和流動服務供應商,包括香港電訊本身,需共同分擔公眾電話所需成本,每年因而補貼高達超過2千萬元。

在大部分眼中,電話亭已完成歷史任務,但楊秀卓認為電話亭不應拆,小眾的需要不能被漠視。楊秀卓的姪兒給他一部智能電話,以防不時之需。「我有姪兒幫我解決問題,那獨居老人怎麼辦呢?」電話日新月異,老人家學習使用科技,像在跑步機上喘著氣般生活。他如此形容自己:「我係有科技器材驚恐症。」無法與手機相處,就像有些人對狗的恐懼無法解釋一樣。

楊秀卓沒有手提電話,經常使用家附近的電話亭。但他指,現在並非所有地鐵站都有電話亭,而且環境不衛生,又常不能提供服務。

如果單從收益角度而言,電話亭沒有保留的理由。然而,問題癥結在於現時電話亭的功能單一,「增值」或許比清拆更好。荃灣區議員伍顯龍曾接受《香港01》訪問,建議在電話亭加設手機充電服務。此外,營辦商香港電訊(HKT)目前為935個電話亭裝有無線上網設備,免費供人使用,但伍顯龍曾經測試過,認為網速太慢及操作麻煩,建議改為短暫按量收費服務。此外,有報章指荃灣原本有59個「上網」電話亭,有33個被建議剔除。

他認為電話亭不應拆。楊秀卓:「我都仲話有個姪仔送部手機畀我,咁獨居長者點算?」

沒有智能電話的麻煩

朋友、學生、姪兒求楊秀卓,甚至送他一部手提電話,他一年只用了三次。楊秀卓說:「我是用實體的人,你們這代卻是用電話解決問題。」他都見識過電話的厲害。有次替劇場到深水埗選購道具,拍檔用手機拍攝,再以WhatApps傳送給導演。「如果冇拍檔喺度,我就要攞個樣版返去。」跟朋友到台灣旅遊,示範了online-check in。智能電話主導我們生活一切細節,從記事、通訊、娛樂、社交、訂枱、支付等,一個處事獨立的人沒有智能電話都會變得愚拙。

例如如不能用google maps,朋友相約楊秀卓工作或見面,他都著對方以電郵方式傳給他地圖。他再用紙筆記下,地鐵站什麼出口,直行兩個街口轉左,經過那座建築物,到了。可是,當要前往遠離地鐵站或較偏遠的地點,他才會帶上姪兒送他的手提電話,迷路了,就打電話求救。

人老了,沒有手提電話,生活習慣、喜好都隨之而改變。以前他是浪子,一個人揹著背包浪跡天涯。那些年他買一本《Let's go Europe》,要去巴黎,就撕下那幾頁,看實體地圖穿山越嶺。如今人老了,沒有手提電話,「我認命,我驚。」喜歡一個人的楊秀卓竟然參加旅行團。他怕出事,也怕一個人旅行的時候,酒店櫃台職員著他出示手提電話裏的 booking confirmation letter。

長者們要適應細小的螢幕,「我呢代係用實體嘅人。」楊秀卓說。他不是反對手提電話,只是他的生活用不上。

為何不信我沒有手機

有一次相約友人到灣仔大快活見面,等了一小時朋友沒有出現,問身旁的叔叔借手提一用,對方大喊一句:「佢好大聲,話『唔借』。」他說在街上問人借電話,十居其九被拒絕,「冇人相信你冇手提電話。」

他曾經在網上報名參加香港中文大學的講座,但沒有打印機列印確認信。到了會場,人人拿出手機,工作人員一「嘟」螢幕上的二維碼便能進場,但楊秀卓沒有。「我話唔用手機,佢唔係好信。我叫佢哋check吓電腦紀錄,但或許人多,他們不這樣做。」他一直在旁等,等待會場仍有空位,他才進去。他笑言:「一個白頭髮嘅阿叔企喺度等,你都感動啦。」又有一次,他報名參加某機構的課程,他刪去報名表上流動電話號碼一欄,只填上家裏電話,對方一臉懷疑,「佢覺得我都係想容易啲揾到你。唔想講自己電話,又話自己冇手提。」

智能電話的出現,一機在手,解決生活各方面的困難,上網、娛樂、地圖、新聞、社交平台、現金交易等,對於沒有手機的長者,將來沒有實體的年代,如何嘆報紙?

是我沒有跟上世界節奏

承受懷疑的目光,但他不會責怪任何人。他常自己說:「楊秀卓,時代真係變咗,只係你冇變。」拒絕跟上世界的節奏,又怎能責怪他人?

又正如他沒有怪責手中的報紙,份量越來越輕薄。從前副刊有八頁,現在餘下兩頁。但他就是享受每天在快餐店裏,喝一杯檸檬水,嘆一份報紙的時光。電話亭或許將消失了,紙媒也快沒有了,可是網上的內容非全部免費閱讀。他在周日的明報刊登專欄,在網上卻是收費內容。還有,他知道內地盛行電子支付,電子點餐,將來香港也可能成為無現金的城市。這個社會有一股淘汰的癮,小眾的需要向來被漠視。記者問:「你有無覺得呢個世界遺棄你?」他說:「咁又冇。我都要理解、接受要摺咗紙媒。到時我咪死死地氣上網睇。」

雖然超過96%的香港人擁有手提電話,應否漠視0.4%人口的需要呢?

他說,他老了,一個人行山或會遇上什麼意外,將來也考慮買一部手機,「有一次行山,有對後生仔提醒我要帶電話。我覺得佢所言甚是。」更何況在通訊辦最新建議中,西貢區被剔除的電話亭數目是18區之冠。該區72個電話亭竟移除62個,大部份更是位於郊野地區。

記者問:「你什麼時候會買電話?」他回答:「不知。」他一直在拖延,是為了什麼?詳看下集。

「全面服務責任」
在由通訊局發出的綜合傳送者牌照規定下,香港電訊需履行全面服務責任,即確保本港境內人士獲得局方認為是合理地可供使用的良好、有效率和持續的「基本服務」,當中包括提供合理數目的電話亭電話機。
而在《電訊條例》第35B條設立的全面服務補貼制度下,固定和流動服務供應商,包括營辦商本身,需共同分擔在全面服務下提供的公眾電話所需費用。在2012至2014年度,電話機服務的全面服務補貼費分别為2,720萬元、2,760萬元和2,16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