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壓力】匿殘廁爆喊訴苦 再扮無事開工 心理輔導員教減壓招

撰文:黃文軒
出版:更新:

本港工時長,勞工權益薄弱,輝煌經濟背後,多少打工仔肩起沉重工作壓力?心理輔導員Jessica,主力跟進職場個案,見證不少港人因工作要求、責任風險等因素而情緒受困,當中不乏高職專業人士,卻往往懼怕表達,部分個案上班時情緒失控,但怕被公司發現,只能躲殘廁痛哭。她則當一個樹洞,聆聽各行各業打工仔的吶喊,給壓力一個出口。她如此形容壓力:「其實壓力你有我有,是一種共同經歷,是一件可以說出來與別人分享的事。」
攝影:高仲明

壓力不只是個人事

對不少人來說,職場如戰場,辦公室似是壓力煲。這兩年輔導多名職場上的「壓力爆煲邊緣人」,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心理輔導員林凱恩(Jessica)說,本港專業人士所面對壓力及無助感最大,最難自我調適。

「專業人士一般形象較出色,出身背景亦不俗,被社會建構了你是高地位,應該叻。」她形容,被社會跟身邊的人寄予重重厚望,對這批專業人士往往如千斤重擔壓肩頭。其次是中層,她說:「中層人士對上就是老闆,對下又要管理許多員工,職位卡住了在中間,說老闆壞話不是,說下屬壞話亦不是,如有心事可以向誰說?」

去年工聯職安健協會訪問773名在職人士,當中就有一成半從事專業工作的受訪者,表示過去三個月曾感受到很大工作壓力,並指其壓力來源主要來自需負責決策工作、工作繁重、需要承擔較大的責任及風險。

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心理輔導員林凱恩(Jessica)說,同樣感到壓迫的,還有剛出茅廬的職場新人,「初職通常有三至五年工作經驗,畢業後沒有從事相關工作,於是隨便找一份工作,幾年後回頭看,開始有疑惑,然後問自己,我是不是想做這份工?」

感極大壓力皆因講不出聲

更令人憂心的是,提到情緒問題,坊間普遍聯想起「精神病」,對這三個字避之則吉,即使部分打工仔願意將心事訴之於口,也怕聆聽者承受不了。於是,他們把難過、傷心等「負面」情緒統統吞嚥下去,避免被標籤,影響仕途,最好讓它仿佛不存在。

職場上普遍打工仔都傾向避免與同僚透露太多自身困擾。(羅國輝攝)

為免影響公司對自己留下不良印象,自身困擾根本無法向同僚透露,但未必每個能願意跟家人分享。Jessica形容這批人的想法:「我們期待家庭是一個好的網絡讓自己可以傾訴心聲,但家人又是否能承擔得到?如果說我上班好大壓力,但可能他們也一樣。」

無力感湧現起來,經常無法入睡、手震腳震、心跳加快,部分人因出現以上徵狀時,亦不知自己深被情緒困擾,更可能無意間傷害了最親的人。Jessica憶說,曾接過一位太太的求助,她憂心說丈夫經常下班回到家中,不斷亂丟物品,一邊口中唸唸有詞說「不想傷害孩子」,但孩子卻被巨大聲響頻頻在睡夢中驚醒。於是太太替丈夫向外界求救,才發現丈夫的問題,並轉介至輔導跟進。

一息間喘氣時間 情緒過後要重回「正軌」

懂得求助的一批,亦要東躲西藏。訪問前一天,Jessica的電話忽然響起,甫接聽,便聽到另一廂頓傳來哀切哭聲。一名女個案於上班途中突然情緒崩潰,但卻無法從工作中抽身而出,更不願與同事訴說,最後選擇躲在公司傷殘人士廁所一角,致電向Jessica「止痛」,掛線後,才拭去眼淚,回到工作崗位。

人們把難過、傷心等「負面」情緒統統吞嚥下去,避免被標籤。(黃永俊攝)

事實上,本港勞工權益薄弱,工作時間長,打工仔要求助,也要爭分奪秒。Jessica形容,部分白領求助人只能趁午飯時間,偷偷溜出辦公室來找輔導員。她憶述,曾有求助人與她相視對坐,一邊咬三文治充飢,一邊再滔滔不絕談起煩惱事,輔導一完結,便匆匆趕回公司,仿佛一切若無其事,回復「正常」生活。

世界經濟論壇去年公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香港在一百四十個經濟體之中排名第七,但「勞工權益」一項卻只得零分,該項主要參考五個指標:公民權利、集體談判權、罷工權、自由組織工會的權利和參與勞工政策的權利,反映本港勞工權益落後,未能保障勞工。

Jessica認為,用另一種角度看,職場壓力其實是一種共同經歷,「其實壓力你有我又有,是一件可以分享的事,不是說我對你說了你會崩潰,我對你說了你又負荷不了。」

「每個專業都會被期望,但回到最初,即使你是記者、醫生或律師也好,但最基本你都是一個人,是人就會有壓力,這是正常的。」

Jessica說:「中國人文化,普遍人都不習慣於煩惱擺上面,即使想找人談心,但是未必可以和同事訴苦,回到家,上一代的父母又未必明白,亦怕家人擔心,結果全部煩悶又堆積在自己身上。」

來到輔導室,不論是專業人士、管理層抑或前線職員,統統被洗去「外殼」。「有人來到好想紓解情緒,好想有人聆聽他的煩惱,對他們而言是秘密的心事,統統都可以說出來了。」Jessica續道:「在傾吐及聆聽的過程中,會知道原來不是只有我有煩惱,將煩悶說了出口,情緒慢慢會放鬆下來。」

位於灣仔的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於前年新成立輔導服務,提供從事職場輔導、疏導求助者的內在情緒等服務,支援本港未被確診患上精神疾病或有輕微情緒困擾的人。至於懷疑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士、有需要的精神病康復者、他們的家人或照顧者可到社署轄下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而全港18區各區共設有24間相關社區中心服務當區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