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食小販市場】空置率高 檔主批政府陰乾:一間舖位只放四張枱

撰文:李智智
出版:更新:

近年熟食小販市場相繼被淘汰,荃灣聯仁街熟食小販市場亦將於今年3月1日關閉,主因是牌照無人為繼,導致空置率高企,加上光顧人數甚低,政府認為虛耗公共資源。惟有小販檔主和立法會議員批評,政府才是浪費資源的始作俑者,「陰乾」市場,繼而滅絕小販生存空間。記者發現,不少有關市場的設施管理惹人詬病,縱使政府為改善市場設施重建市場,竟是將空間大幅縮減,「一間舖位只放四張桌子」;另過去政府收回市場後,大部分賣地後改為商貿用地,做法被質疑偏離用地原有提供社區服務的用途。

記者翻查審計署2015年的報告,當時公布全港11個熟食小販市場的平均空置率達61%,238處檔位有144檔空置,有5個空置率高達75%以上,而當中3個市場,包括葵涌大連排道熟食小販市場(空置率82%)、長沙灣汝州西街熟食小販市場(空置率85%)及荃灣馬角街熟食小販市場(空置率75%)早已關閉,而空置率達81%的荃灣聯仁街熟食小販市場將於今年3月1日關閉。

至於決定關閉有關市場的原因,綜合食環署資料,署方認為熟食小販市場光顧人數及使用率持續偏低,未能發揮熟食小販服務的功能,同時虛耗公共資源,應騰出土地作其他更有效益的用途,而決定得到當區區議會支持,受影響的持牌熟食小販亦同意交回小販牌照及領取特惠金的離場安排。

為何如今熟食小販市場會淪落至十室九空?建於1976年的葵涌大連排道熟食小販市場於2015年關閉,多次被揭食環署管理不善,甚至淪為違泊車場,首批交回牌照的湯女士(74歲),30多年前在該市場經營「華記茶餐廳」,她憶述當年生意慘淡,皆因市場環境設施殘舊,衞生惡劣,「不時有紙皮石掉下來,但一直無人處理」。她又稱,食環署一直拒絕在市場安裝冷氣機,「在夏天酷熱天氣下,對着四幅牆煮食非常難受,食客又辛苦」。加上年紀日漸老邁,她對生意心灰意冷,只好在十多年前決定交回牌照,拎取3萬元的特惠金,又稱「大部分檔主十居其九都因此離場, 其次就是牌主去世,無人繼承,市場無人而被收回是自然的事」。

葵涌大連排道熟食小販市場的原本用地面目全非。(王海圖 攝)

自1972年起,政府已停發新小販牌照包括固定攤位(熟食或小食)小販牌照,據現行政策只可由持牌人的配偶繼承或轉讓,在配偶放棄繼承後,才可讓直系親屬申請。2010年5月21日後簽發的牌照,持牌人離世後,不予繼承或轉讓。按食環署資料,截至去年,全港共有117名持牌固定攤位(熟食或小食)小販。

「小販死一個就無一個,或很快輪到我們會關閉。」有近40年歷史的油麻地新填地街熟食小販市場中,12個檔位只餘約4檔營業,空置率達67%。 在該處營業30多年的「大眼仔冰室(新麗香園)」店主楊女士(62歲)稱,至今只是掙扎求存。她稱,政府一直堅持市場所佔用的臨時用地,當初設立原屬過渡措施,拒絕為市場安裝冷氣機,在夏天室內溫度可高達38度,縱使署方在攤位附近安裝4把風扇,「根本無用,這樣的環境完全是趕客,一年只能做半年秋冬季的生意」。她稱,原本早已打算結業,惟不忍見年屆50、60歲的老夥計突然失業,強調「一個牌照是牽連多個基層家庭的生計」,只好「挨住做」。

她又認為,政府不但無改善市場設施,逐步「陰乾」市場,令市場生意滑落,而小販牌照政策過時,現時擁有牌照的牌主均達70至80歲,「牌照只是隨牌主共赴黃泉,場空了就政府就有藉口收回用地」。

記者發現,雖然過去政府將附近的吳松街熟食小販市場和海防道臨時熟食小販市場翻新,惟將原有檔位減約一半,不少檔位只可容納4張餐桌。楊女士認為,「重建完都沒用,空間狹小,有檔位空置不代表現有食店完全無生意,原本做到幾十人的生意,被迫縮減,政府根本無心為小販生計着想」。

另外,記者亦發現,過去政府收回葵涌大連排道、長沙灣汝州西街及荃灣馬角街的熟食小販市場後,隨即將用地列入賣地計劃,改為商業用地;後者去年以7.26億批予新地旗下新意網子公司僑威(香港)有限公司,呎價創政府賣地歷來工業用地新高,批租期為50年。

部份熟食小販市場現況。

身兼立法會議員及荃灣區議員陳恆鑌質疑偏離用地原有提供社區服務用途,「政府似乎只顧着賺錢,根本無了解地區需求,當區已經有大量工商廈,既然收地為何不建設社福中心和熟食中心惠及大眾市民,補充地區需要?」

回顧整個政策,陳恆鑌認為,政府根本一直在滅絕小販,「只是任由熟食小販牌照逐一消失,然後收回市場趕走檔主」。他稱,過去曾多次要求政府改善熟食小販市場的環境,及檢討小販政策包括重新簽發新牌照,惟政府的態度因循依舊,根本無意改變,令人非常失望。

他補充,過去曾多次就政府收回馬角街熟食小販市場及聯仁街熟食小販市場前,向政府爭取延期做法,讓空置的攤檔租予熟食店主,惟政府寧願白白丟空亦不願租出。

長沙灣汝州西街熟食小販市場原址正進行工程。(王海圖 攝)

陳恆鑌稱,自七十年代停發小販牌,政府一直認為熟食小販市場已沒價值,「但今時今日的市場需求趨勢早已改變」。他強調,在價物騰貴、租金高昂的環境下,熟食小販市場可以提供低廉的租金,給予低端行業和基層市民謀生的生存空間,同時食客又可享受便宜的膳食費用;再者,市場已形成本地特色的飲食文化,可助益旅遊業發展,「如參考新加坡小販中心(Hawker Center),提供低廉租金,完善管理制度和煮食設施,就算無冷氣設施,都有完善通風設備」。去年,新加坡正式申請當地小販文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對於小販牌照政策,陳認為除了重發新牌外,讓牌主的助手獲授權繼承亦是緩衝之計。他解釋,不少熟食小販市場的牌主為攤檔繼續生存,會以私下租用形式將攤檔交予助手,助手協助交付牌費和額外租金,而據食環署資料,持牌熟食小販除每年須繳交簽發/續期牌照費1,980元外,並須就編配的攤位繳交編配和使用費每年26,514元,即合共28,494元。

對於09年政府曾為響應保育訴求,展開大牌檔活化計劃,容許大牌檔牌主可將檔位繼承給子女,及為中環10個大牌檔進行排污改善工程及研究接駁煤氣。陳恆鑌認為可參考做法,「又可以參考大牌檔,在新址整合小販攤檔,或搬遷到街市大廈的熟食中心,起碼他們仍可有地方維生」。

食環署回覆《香港01》時,一再強調設立熟食小販市場原屬過渡性措施,為確保有限的土地資源得以善用,會因應個別熟食小販市場的經營能力、社區需要、所得資源和政策優次,跟進空置率高的熟食小販市場的遷出計劃。

就個別具經營能力的熟食小販市場,署方稱會為其進行改善工程,目前正為已暫時關閉的海防道臨時熟食小販市場進行改善及翻新工程,包括提升場內的消防安全和照明設施、改善通風裝置及提升電力供應效能等,待工程完成後會安排原有檔戶復業。署方補充,該市場的通風設施改善工程包括增設水劑滌氣系統,以清除場內攤檔烹煮食物時產生的熱氣和油煙,有助改善通風情況。另會使用具有隔熱功能的物料翻新屋頂,加強隔熱效能。署方現正與建築署研究在設計上加入香港大牌檔元素以保育原有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