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水文化.2】海邊築鐵絲網、欄杆 學者:港府規劃「偽親水」

撰文:李穎霖 李智智
出版:更新:

自梁振英政府始,本港城市規劃上積極推廣「親水文化」,當中除了推展河道活化外,亦大力倡議建設相關設施,如設立釣魚區、中環國際金融中心對開建泳棚,以及斥資半億的觀塘音樂噴泉等,當中有不少被指為「白象工程」。有城市規劃學者批評,政府的規劃是「偽親水」,部分建設是「過度管理」,阻礙市民親水,直斥政府以至區議會未能徹底了解真正親水文化的定義,「以為有水就是親水」。

回顧2015年的施政報告和2017年的《2030+規劃》都提倡「親水文化」,而近年各區區議會也以「親水文化」為名,推動不少親水建設。今屆施政報告內容,雖然不見「親水文化」字眼,惟仍延續上屆政府的海濱政策,包括2019年將展開的灣仔北迎海濱工程,以及改善維港水質舉辦渡海泳等。

政府過往提及親水文化計劃,包括冀藉改善維港水質,推動渡海泳等水上活動。(資料圖片)

其實,過往政府一直未有具體交代「親水文化」定義,記者發現,據2017年時任發展局局長馬紹祥以書面答覆時任建築測量界立法會議員姚松炎的提問時,提及當局冀藉改善維港及其他海域水質,推動水上活動,除興建水上活動中心,協助舉辦水上活動或比賽外,亦會優化海濱作閒釣設施;另計劃在明渠及河道改善工程中,加入活化水體意念,並制定促進綠化、生物多樣性、美化及進行近水活動等目標。

需斥資半億的觀塘海濱音樂噴泉引起不少爭議。(立法會文件)

近年不少「親水設施」項目引起不少認為「離地」的爭議,包括觀塘區議會以推廣「親水文化」名義,提出斥資五千多萬元興建音樂噴泉,上個立法年度三度闖關被否決後,於2018年11月獲得通過。民主黨觀塘團隊早前已就民政署在觀塘音樂噴泉項目上,公眾諮詢引用具偏差數據、隱瞞民調結果及繞過區議會諮詢等問題,向申訴專員公署投訴。而梁振英當時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可於中環海濱長廊近中環段、青衣和大埔白石角海濱路段,設置釣魚區附有蔭棚及座位等設施,單以啟用一年多的中環釣魚區,造價350萬元,動工以後每年需花90萬元營運,惟岸邊圍欄有展示牌提醒漁獲並不宜食用,而蔭棚及座位與釣魚位置有一段距離。

前立法會議員姚松炎斥,港府現時採用的海濱設計是「偽親水」。(李穎霖 攝)

記者與姚松炎亦到中環釣魚區視察,他認為釣魚區原意是好,但建造時卻不設實際。他又稱,海濱興建高逾半身的石屎圍牆,只有碼頭可以上下水,阻礙市民進行水上活動。他重申,親水文化有三大層次,包括暢達性、可達性和接觸水體的程度,但不少海岸變成貨場,「政府經常以安全為名,在海邊和河邊築高鐵絲網和欄杆,不但阻止市民接近水,就連活動都處處受限制,在過度管理下,與親水文化的理念背道而馳」。

人工水體不符合國際親水要求

姚松炎提及,一年多前曾與民間團體於龍舟操練熱點的香港仔鴨脷洲海濱,自發實踐建親水設施,「龍舟隊對練習地方需求熾熱,惟不少海濱欠缺下水位,要自行用幾條木板做木梯」,於是當時他們嘗試自製平台,使用國際流行的浮橋(pontoon)和鋼梯,及後政府龍舟比賽亦有使用。他認為除了改善水質,政府應參考歐美、荷蘭和韓國等做法,拆除沿海的欄杆,提高海濱的可達性,將照顧自己安全的責任交回給市民,否則過度管理只令城市「窒息」。他又指出,現時很多海濱都被「石屎化」,非與自然融合,應嘗試如河溪活化般有石灘和泥灘,建立不同的生境,提高生物多樣性,水質亦自然有所改善。

綜觀政府整個親水計劃,他認為政府只為趕上國際親水潮流,以保持國際城市的形象,「眼紅清溪川成功帶動旅客,迫於形勢去跟着親水」,卻對親水文化有誤解,「以為有水就是親水」。他指出,政府不但在建設上阻人親水,只着重製造人工的親水,但「在國際上明顯要讓市民更方便、安全、自由去接觸大自然的水體」,就如前特首梁振英曾提出中環國際金融中心對開建現代化泳棚,儼如「海上泳池」,隨即惹來大批市民抨擊「不切實際」,「其實海就在這裏,要游泳就在海裏游,城市已有泳池,為何要在海裏有泳池?」,強調市民要想接觸大自然,以及大自然提供生物多樣性的景觀。

以往港人可以自由自在享受海洋資源,如北角七姐妹海邊的泳棚,當時附近仍未開發,海水潔淨。(《百年香港華人娛樂》).jpg

姚松炎續稱,將人工設施的水體,都視為親水文化,不符合國際親水要求。他說,區議會和政府忽略了「親水」的四個大原則:回歸自然生境、生物多樣性、城市景觀和可持續發展。姚指出,政府對親水文化的誤導引致後遺症,「他們以為自己清楚了解親水文化,在規劃前,既不向專業團體徵詢意見,也沒有向公眾廣泛諮詢,只是決定建噴水池後,才委託專業人士作顧問,那時專業人士只會顧及噴水池的設計,而非對該處是否適宜建噴水池提供意見,結果往往不切合社會需求。」。

對於政府的填海計劃逐步「上馬」,包括正展開的東涌東填海和「明日大嶼」計劃,恐影響海洋生態,姚松炎強調雖反對明日大嶼,幸而政府近年開始對填海的規劃撇除舊有「斷絕大自然的設計思維」,不少文件都提及所有填海的海邊都會建造生態海堤,正是回應純石屎化的建設導致無法親水問題。

上文節錄自第146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月14日)《「親水文化」不親水》。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