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醫生】小學生講故事畀狗狗聽 有助培養閱讀能力、抗抑鬱?

撰文:梁雪怡
出版:更新:

同你講個故事吖:
一天,思傑放學回家時,見到貨車停泊在鄰家門前。爸爸說:「我們有新鄰居了!」新鄰居除了艾力叔叔和嬸嬸,還有一頭只有一隻眼的狗狗。艾力叔叔介紹說:「牠叫『淡定』!」思傑問艾力叔叔:「為甚麼『淡定』只有一隻眼?」艾力叔叔答:「大概是不小心弄傷吧,我們收養牠時已經是這樣的了。」
拿著繪本說故事的不是大人,而是一班八、九歲的三年級小學生,他們分別圍著四隻狗狗說著治療犬「淡定哥」的故事。孩子們對著體型跟自己差不多大的狗狗,有些雀躍得如麻雀般跳起來,盯著狗狗的「無辜眼」心都融化了;有些則欲拒還迎,躲在同學身後卻又禁不住探出頭來,慢慢走近一點,伸出柔軟的小手想摸狗狗,無奈又不夠膽量。為什麼要人同狗講故事?在這個動物「敏感」的香港,狗狗又如何走進校門?

這天十幾個小學三年級的孩子聽著老師指示,安靜地走到禮堂,看到四隻狗狗雖然興奮不已,但仍努力保持冷靜。老師說,狗狗怕吵,千萬不要大吵大鬧、高聲說話,於是孩子們雙手搖一搖,用身體語言表示理解。

給狗狗講故事能提升自信?

校長黃智華本身是怕狗之人,但深信狗狗能紓緩人的情緒,並希望透過這個三年共十八節的課程,讓小朋友有機會接觸動物,他說:「希望小朋友改變對動物的印象,其次他們見到義工幫助流浪狗,小朋友亦會知道只要努力,將來都會有能力幫助其他人(生命)。」(吳鍾坤攝)
+21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紅磡信義學校參與了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推出的社交及情緒學習計劃──《童狗有話兒》,計劃按「伴讀犬」的真實故事改編成一系列原創繪本,讓小學生向狗兒說故事。例如今天的故事主角「淡定哥」,被主人Eddie發現時,牠的左眼受傷而且發炎,有機會傷及腦細胞,隨時有生命危險。Eddie立即把牠送往獸醫診所接受治療,可惜因傷勢太重,只能把牠的左眼球移除。手術過後,診所人員形容牠於就診過程十分鎮定,Eddie為牠取名「淡定哥」。校長黃智華認為,狗狗不會指出孩子的錯處,也不會要孩子重讀,故此他們朗讀自如,提升對閱讀的動機和信心。

相關文章:【狗狗也行醫】毛孩做治療犬 抑鬱、自閉、隱青更易敞開心扉

今天是《童狗有話兒》第四節課堂,主題是如何認識新朋友、做朋友有何條件等。老師問:「見到朋友唔開心會點?」小朋友輕聲答:「安慰佢」;至於做朋友的特質,小朋友選出「看著說話的人」、「用行為表示你在專心聆聽(如點頭、微笑)」和「留意他人的情緒」。課堂背後帶出的道理,是無論與人還是與動物相處,都同樣需要尊重對方,例如與狗狗相處時,要關心牠,並留意狗狗肢體語言,如一隻舒服慵懶的狗會把耳朵往後貼著頭部。  

不足一成人口有養動物

去年香港獸醫專業發展的顧問研究報告推算,由2005年至2016年的11年間,本港寵物狗貓的數量由約29萬隻增至約51萬隻,增幅約76%,比例雖然上升了,但仍佔香港人口不足一成。換言之,香港小朋友接觸動物的機會不多,尤其少接觸今天來聽故事、不甚為人寵愛的唐狗。唐狗在大眾形象中,通常是沒有憐愛、又髒又惡的流浪狗,小朋友難道不害怕?

葉美思(左)見到狗狗就興奮起來。(吳鍾坤攝)
我好鍾意狗狗,但婆婆、媽咪唔俾養,因為覺得狗狗好污糟。我覺得狗狗好可愛好可愛!眼睛好似BB咁!(記者問,你唔驚佢咬你?)我知道阿黃(伴讀犬)唔會咬人,有觀察到佢唔會㗎嘛!平時見到狗好惡,都有少少驚,但心裡面都覺得佢好可愛囉!
三年級生葉美思
嚴正男(左)說:「跟狗狗相處要有禮貌,說話要溫柔。」(吳鍾坤攝)
唔驚呀,狗狗太可愛,啲毛好滑,阿黃個鼻好搞,但佢成日都好似唔開心咁,以前見啲狗係跳來跳去,阿黃成日瞓喺地下。
三年級生嚴正男
符議雲(右)十分怕狗,但上完四節課後,現在覺得起碼眼前的阿黃不會咬她。(吳鍾坤攝)
「我好驚狗,驚佢咬我,覺得佢好惡,我見到狗即刻跑呀!第二次上堂冇咁驚,但冇摸過佢,第三次就有摸,軟綿綿,好開心呀。」與狗狗相處有什麼要留意?「要溫柔囉,唔可以大叫。」
三年級生符議雲

今天來學校聽小朋友說故事的狗狗分別是的士黃、阿黃、一仔和圓圓,牠們各自經歷過闖蕩江湖的歲月,有曾餓到皮黃骨瘦的,有數度遭遺棄的,有流浪時被的士撞倒要截肢的,但都沒有因為過去的事而討厭人類,反而見到記者和學生們時,都張開嘴巴、搖著尾巴親切地湊過來打招呼。

動物行醫有何條件?

治療犬需要通過面試、評估、培訓及實習,能夠在噪雜環境都能表現安定,才能當「醫生」。(吳鍾坤攝)

其實,牠們都非一般的狗狗--治療犬,亦稱為動物醫生。動物醫生不是想當就當,而是要通過面試、評估、培訓及實習,犬隻需要表現出非進取性,可操控及能預計的特性、於擠迫及嘈雜的環境下表現安定、與陌生人接觸時,能表現冷靜等,才能成為治療犬。香港有不同組織提供相關的考核,如「動物醫生」、「香港動物輔助治療協會」等。

動物輔助治療服務的對象廣泛,包括自閉症、過度活躍症兒童、身體殘障人士、精神病患者、創傷後遺症患者等;而是次服務對象更擴闊到一般小朋友,希望動物醫生能紓緩孩子的學業壓力。

與狗狗對望助抗抑鬱
日本麻布大學動物行為專家菊水健史與其團隊的研究顯示,人類和狗狗相互凝視,會分泌催產素;相反,即使是人類從小養大的狼,當它們凝視主人時,主人尿液中的催產素水平也沒有變化。催產素俗稱為「愛的荷爾蒙」,催產素水平會影響抑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因此催產素未來有可能成為這些精神疾病的治療方法之一。

負責計劃成效研究的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黃蔚澄解釋,《童狗有話兒》是一個為期三年的計劃,暫時有三間小學參與。《童狗有話兒》結合了動物伴讀、人道及社交情緒教育課程,旨在培養學童的正向思維,以及預防學童的負面行為。

心理學家:狗狗助孩子從小學習情緒管理

研究顯示,擁有同伴動物的兒童或青少年會有較有高的自信心及較少的孤獨感。(吳鍾坤攝)

研究員會在課前課後向學生、老師派發問卷,了解學生的轉變,研究亦將會有對照組別,比較參與計劃與沒有參與計劃學童的學習能力及行為。黃蔚澄一直研究自殺、自殺者遺族、動物治療等議題,他希望以數據支持動物治療的成效,他說:「我一直有做防止自殺的研究,2016年,香港有很多學童自殺,我又是爸爸,覺得香港小朋友讀書壓力真的很大,想做點事將歡樂帶給小朋友。但為什麼治療犬是入小學而不是中學?因為學習情緒管理愈年少愈好,亦想香港小朋友早點接觸動物。」

2017年一篇綜合了22份關於兒童及青少年和同伴動物的研究的論文指出,擁有同伴動物的兒童或青少年會有較有高的自信心及較少的孤獨感。此外,部份研究亦指出,同伴動物對兒童及青少年的情緒、認知、學習及社交發展有所裨益 (Purewal et al., 2017)。

去年0至19歲年輕人的自殺死亡個案為36宗,是13年來最高。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早前公布2012至2016年的港人自殺數據,發現在15至24歲的全日制學生中,每10萬人便有8.1名學生自殺,較4年前僅4.6人增加76%。

無法改變教育制度的我們能做什麼?

黃蔚澄說:「就算香港教育制度不變,我們不能做什麼,但起碼我肯定學生們上這六堂是開心的,學生可以好認真地玩,有狗狗在,學生又會乖點冷靜點,改善情緒,繼而能專注聽書。」(梁雪怡攝)

教育局於2016年成立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以半年時間分析過去三個學年內大專、中、小學生的71宗自殺個案。報告把自殺個案所關注的範疇分為精神健康、心理因素、關係問題(朋輩和家庭)及適應困難(學習和家庭),中、小學生個案中,82%個案有適應困難,學習適應在當中佔58%;87%有關係問題,而精神健康及心理因素各佔18%及63%。

黃蔚澄認為香港教育制度過分著重考試,即使政府有嘗試微調方向,減輕學童讀書壓力,但都僅屬小修小補,他說:「(政府)的減壓方法是不停加碼,最後又是迫學生。除非有大幅度的教育改革,不再用太多分數斷定學生的能力。就算新加坡也是華人社會,一直都著重考試,出年都取消一、二年班的考試,以改變整個制度減輕考試壓力。」

新加坡教育部宣布明年開始取消小一、小二所有考試,以及中一的年中試。兩年後會取消小三、小五和中三的年中考試,改善偏重學業成績的風氣。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黃蔚澄說:「這個計劃其實好貪心,香港人不喜歡看書,就算看,都是被迫看教科書,所以亦希望繪本能提升學童的閱讀興趣,繼而有自學能力。」(吳鍾坤攝)

研究指同伴動物助識朋友

黃蔚澄續說:「就算香港教育制度不變,我們不能做什麼,但起碼我肯定學生們上這六堂是開心的,學生可以好認真地玩,有狗狗在,學生又會乖點冷靜點,改善情緒,繼而能專注聽書。」

除了扮演「治癒系」狗狗,經過考核的治療犬亦懂隨指令配合治療,例如對著過度活躍的小朋友能透過與狗接觸,學懂怎樣與人相處。香港動物輔助治療學會(HKIAAI)主席Eddie指,老師或家長會「就住」來鬧,但狗的情緒直接,若小朋友過於失控,便「汪、汪」的投訴,小朋友就知道自己的行為是會影響別人的。黃蔚澄期望即使將來研究計劃結束,學校的老師汲取經驗後,亦能夠發展校本課程,承傳伴讀犬計劃。

黃蔚澄除了是學者,亦是臨床心理學家,他認為社交發展更是預防自殺、改善心理健康重要一環,而人類自古以來都有跟不同的動物共同生活,其中狗隻更是人類長久以來的好伙伴。英國亦有報告指出,擁有同伴動物的人類,身體比沒有同伴動物的人更為健康、社交生活更豐富(Hall, et al. 2017)。

四隻狗狗今天為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推出的社交及情緒學習計劃──《童狗有話兒》當義工,計劃按「伴讀犬」的真實故事改編成一系列原創繪本,讓小學生向狗兒說故事。狗狗不會指出孩子的錯處,也不會要孩子重讀,故此他們朗讀自如,提升對閱讀的動機和信心。他們的主人希望讓小朋友從小接觸唐狗,學懂與狗相處的禮儀。(吳鍾坤攝)

參考:

Purewal, R., Christley, R., Kordas, K., Joinson, C., Meints, K., Gee, N., & Westgarth, C. (2017). Companion Animals and Child/Adolescent Development: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4(3), 234. doi:10.3390/ijerph14030234

Hall, S., Dolling, Bristow, K., Fuller, T., Mills, D.S. (2017). Companion Animal Economics:  The Economic Impact of Companion Animals in UK. CABI :Bos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