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明日大嶼」填海1700公頃 民間質疑只為配合大灣區

撰文:柯詠敏
出版:更新:

特首林鄭月娥於今日(10日) 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其中「明日大嶼願景」計劃為今屆政府的重點工作。計劃包括於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填海1700公頃,面積比上屆政府提出的1000公頃更大,預料填海所得土地可興建26至40萬個單位,供70至100萬人居住。
守護大嶼聯盟召集人謝世傑稱,上屆政府的東大嶼發展計劃預料容納約40至70萬人,他質疑現屆政府預料的人口升幅是否貼近本港的實際情況,還是只為配合大灣區發展。

「明日大嶼」計劃涉及1700公頃的填海工程,將影響該區水域生態及生活環境。(資料圖片)

大嶼山將成為第三個核心商業區

「明日大嶼願景」計劃涵蓋位於中部水域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興建約1,700公頃的人工島,以及在大嶼山北岸和屯門沿海地帶,包括內河碼頭區和龍鼓灘等多個發展區,期望能協助解決香港目前土地短缺的問題。特首林鄭月娥指,即將成立專責統籌辦事處,馬上研究交椅洲和喜靈洲分階段填海,首階段於2025年展開,預料可興建26至40萬個單位,其中7成為公營房屋,可供70至100萬人居住,並創造34萬個就業職位。林鄭月娥於記者會表示,「明日大嶼」將會成為繼中環、九龍東後,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

憂環境生態、生活質素受影響

守護大嶼聯盟召集人謝世傑稱,交椅洲一帶水域擁有原整珊瑚區,極具生態價值;加上附近水流湍急,就近水域是部份魚類的恆常通道。「政府說該區的水域環境價值較低,但環境不是『一忽忽』來看,在附近水域建這個『屏風島』會導致周邊沙泥堆積,附近的生態會相繼受影響。」

謝世傑認為,「明日大嶼計劃」的填海項目影響生態外,大規模基建對梅窩及大嶼南的環境亦構成壓力。林鄭稱,發展大嶼山將以增加土地供應、運輸基建先行;謝世傑估計,日後將有公路連接梅窩、東涌及人工島,梅窩將面臨市鎮化發展。「看看現在元朗,每當有大型基建發展時,都需要佔用地方放置建材,梅窩日後都一樣,可能變到有很多棕土。」

預料人工島將興建26至40萬個單位,可供70至100萬人居住,但守護大嶼聯盟召集人謝世傑質疑政府人口估算是否貼近現實。(資料圖片)
守護大嶼聯盟召集人謝世傑憂慮「明日大嶼」計劃影響喜靈洲一帶水域的生態環境。 (資料圖片)

填海未配合人口發展?

前特首梁振英於2014年的施政報告提出發展「東大嶼都會」以及《2030+》,均是計劃填海約1000公頃興建人工島,容納介乎40至70萬的居住人口;事隔4年,現屆特首縱然開展「土地大辯論」,與民間商討香港未來的土地運用,但本應是「大辯論」議題之一的大嶼山發展,如今竟然一錘定音,落實發展,是次林鄭提出「明日大嶼」的填海面積,更較梁振英的「東大嶼都會」多約七成。謝世傑說:「(大辯論)變得無意思。當年估計有40至70萬人,點解又突然會增加至110萬人呢?人口在哪裡來呢?大嶼山發展是否另一個配合大灣區的發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