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老.三】新加坡去年推長者重聘指引 社聯:香港應效法

撰文:謝慧心
出版:更新:

現時香港65歲以上長者的勞動人口約為99,200人,由2010年至2015年間,上升9.5倍。活到老,做到老,在這個年代會有兩種頗為極端的解讀:有為口奔馳、手停口停的基層長者;也有追求退休後人生滿足感的另一種長者。少子化讓勞動人口下降是許多發展國家的趨勢,社會要如何轉型一個適合長者可以選擇繼續工作的年代?

說到長者在職,的確有兩個面向,也能從統計數據反映。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會保障及就業總主任黃和平稱,若從香港長者的工種結構與社會整體狀況比較,有兩類工種是長者從事的比率均較高,一類是經理級工作,全港人口比例為10%,長者比例卻達14-15%;另是基層工作,全港比例為20%,長者比例卻達三成,「這兩種工作,長者的比例均較整體高三分之一。」
 
原因可能與勞動市場的需求有關。在知識型的社會,經驗變為愈來愈重要的資產,許多企業近年都聘用退休員工擔當顧問等工作,「講體力、效率,用機械人做都可以;知識,上google打個字已經有。現在的趨勢是Wisdom-based society。」黃和平去年在講座聽到經濟學家黃元山這個分析,印象深刻。「之前認識一個社企項目,幾個年青人創業,找來商界退休朋友做mentor(顧問),替他們的市場推廣、定價、宣傳海報給予意見,果然幫到生意做得更好。」

香港長者勞動人口參與率,於1980年代曾經高逾20%,其後一直下降至2000年為低谷,僅約5%。其後近20年間,又上升至現時約19%。黃和平表示,香港在1980年代因為欠缺社會保障,長者需要透過參與勞動來維持生計。但香港在1970年代才推出普及教育,這一代的長者近半的教育水平為小學或以下程度,然而,香港的產業轉型相對海外社會來得急速,長者面對金融科技為主的社會結構,就業機會愈來愈少,就業率也因而下降;若有經濟需要,最終只能選擇基層工作。

當預計未來人們可以活到百二歲,應該做工到幾多歲?(資料圖片)

新加坡政府已推長者重聘指引
 
未來十年,隨著新一代長者的教育水平提升,長者參與就業市場的需要不容忽視,但要留住他們,讓長者有選擇繼續工作的空間,需要許多配套。社聯長者服務總主任梁凱欣指出,新加坡於2012年將退休年齡延至67歲,去年政府推出「Tripartite Guidelines」,為僱主重聘退休僱員訂定指引,認為很值得香港參考。指引內提及當員工快要退休,公司需與員工商討要退休還是重聘;若選擇重聘,公司作為僱主應如何設計工種;如何按長者的參與能力,設計合理薪酬;如何幫助長者議價;政府的角色如透過薪金津貼等協助這些公司聘用長者等。「若有正式的指引給公司參考,也讓長者在一個受保護的環境下,選擇退休或重聘,這是值得香港參考的。」

新加坡政府於2017年將退休年齡由65歲延至67歲後,推出「Tripartite Guidelines」,由政府為僱主與長者僱員訂定重聘的指引,包括四大方針:
1. 僱主與僱員雙方需就退休後重聘作計劃與預備,如選訂合適僱員、計劃重聘後的工作安排等;
2. 制定重聘合約,如職位、聘用期、薪酬及醫療等福利、終止合約通知;
3. 認可重聘僱員的貢獻;
4. 協助合適而未獲重聘的僱員,如提供培訓等。

未來退休年齡應否延後,長者本身又是否想繼續工作,存在許多考慮。(資料圖片)
梁凱欣指,鼓勵長者在有選擇的情況下再就業,需要政策上的許多配套,新加坡政府推出指引,是值得參考的模式。(歐嘉樂攝)

她指出,商界對於長者就業的需要,亦需加強意識:「現在較少見到有為長者度身訂造的人力資源政策。」例如長者常見有長期病患,需要在公營醫療服務,但覆診時間受限,即使本身沒病患,他們亦可能是照顧者,「公司如何給他們一種(上班時間)彈性,讓他們既可照顧身體,也能工作?」
 
上班賺錢,還是領取社會福利划算?
 
另是許多實際金錢上的計算。梁凱欣指,現時對於65歲以上的僱員,僱主與僱員都沒有責任作強積金供款,「MPF制度是否需要修訂,讓僱主繼續供款,讓長者重聘也有MPF的保障,真正退休時可以儲多少少錢,尤其是基層員工?」
 
黃和平指出,歐盟國家對於長者就業的態度,會考慮長者福利與工作的接合度,讓長者有再就業的動機:「若他們工作,有些福利會減少便是『唔著數』,例如公司不供MPF,其實變相減人工,這就是不著數。」
 
引申到香港的長者福利,以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為例,現時金額為$3,485,申請者設入息額限,單人約$7,750、夫婦為$12,620。他舉例,若長者有工作,月入約$8,000,則無法申請高額長生津,「變相少取三千幾元的社會福利。在歐盟的框架,這可看為marginal tax rate,有工作等於『蝕』了福利。如此看,香港對(在職)貧窮長者的稅率接近50%。

黃和平指,本港65歲以上長者的工作時數中位數接近40小時,全港中位數則約45小時,反映長者勞動市場與主流沒相差很遠。(歐嘉樂攝)

社工媽媽70歲仍在職:考慮退休或失社會福利
 
這些考慮,不只限於基層長者,對於一般長者也是魚與熊掌。例如黃和平的母親,70歲依然在職,於一家已打工十多年的公司做會計文員。「她是很喜歡工作的人,在這間公司做得開心,有寄託又被肯定。這工種不用體力勞動,她處理到。」
 
最近一家正商量母親應否退休,「若她繼續工作,她與阿爸都取不到長生津,加起來逾七千多元,這是好實際的考慮。」當然,除了退休保障、政府福利,也有個人滿足感、生活沉悶、需否湊孫等個人與家庭的考慮,黃和平想指出的是,現時長生津以資產及入息限額來篩選申請者,讓長者失去選擇生活方式的空間。梁凱欣說:「當長者沒有社會福利,議價能力低很多,便什麼工作都要做。」黃和平續稱:「意思是,為什麼要有政府?正是個人因某些原因,不能自我保障,如沒知識、沒集體能力,才需政府介入。如長貧工沒有議價能力,唯有叫政府議價,最低工資實行後,他們的生活水平真的有顯著提高。」無論是退休保障抑或促進長者就業,背後抱持的價值,都是珍視長者對社會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