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後話.3】單親媽媽的自強與恐懼:原來我畀好大壓力個女
那天阿敏與女兒爭吵,女兒駁嘴:「你盲咗咩?幫我揀個咁嘅老竇?」女兒只有五歲,說話早就沒了童真。丈夫離開的時候,女兒只有兩歲。「沒有跟她解釋為何離婚,但有時在電話跟親戚朋友提起,她會聽到。」對丈夫的怨恨,加以生活種種的壓力,阿敏難免說些氣話,「有時候傷害了她,我知道不應該說的。」
攝影:龔嘉盛
女兒4、5歲時,看見其他同學有父親接送,很羨慕。見到別人的父親,便稱對方做爸爸,「真的很尷尬。」阿敏說。女兒又會嚷着母親叫爸爸回來。阿敏便氣結:「總之我無法跟你爸爸一起生活。你唔好再要求啦!你爸爸都唔嚟揾你!」
去年回鄉,女兒打電話給父親:「聽日見啦!」一街之隔,等了幾天,父親沒有回來,也從沒一個電話。今年,女兒回鄉時心死了,沒有再給爸爸電話。她對媽媽說:「你揾第二個人返嚟做我爸爸囉!」
阿敏沒有再婚的念頭,擔心別的男人會傷害女兒。「我跟女兒說:『人哋爸媽打小朋友好慘,我哋已經算好好。』希望對比佢哋,令佢覺得唔會太差。」
我跟女兒說: 「人哋爸媽打小朋友好慘 我哋已經算好好。」 希望令她覺得不會太差
阿敏的故事 上集:
【離婚後話‧2】單親母求職、託兒難 社區保母不接放學形同虛設
擔心同樓男人有非分之想
雄獅離去,母獅唯有步步為營保護幼獅,如驚弓之鳥。作為單親母親,在外人眼中,阿敏有時候謹慎得有點過火。有段時間她們居於劏房,她千叮萬囑慈善機構不要把有關單親的宣傳冊子寄去信箱,生怕同樓的男人看見了,有非分之想。訪問拍攝的時候,她擔心一隻衣袖會被鄰居辨認出來。有時候男性鄰居輕拍她的肩,她會感覺到不舒服。「我吩咐我囡囡不要四周跟別人說我們是單親家庭,怕叔叔們有其他想法。」女兒學懂了,回家的時候,會快快關上門。
女兒渴望像其他女孩子一樣學跳舞,阿敏卻認為學跆拳道較好,「強身健體還是其次。我想她學懂保護自己。其實她沒有興趣,但我跟她解釋:『有壞人點算,你也要保護我嘛!』」女兒因而產生了一種自我犧牲的想法,乖乖地學跆拳道。「不知不覺間灌輸了一個觀念:她有責任感要承擔屋企的事情。」
有時候阿敏會故作疲憊,讓五歲的女兒做家務,「想磨練她獨立。」敏的心臟不好,怕有天暈在家中,於是教女兒急救的方法、打999。有天,阿敏下班回家,真的頭暈嘔吐了,女兒笨手笨腳捧一個大盆給媽媽,替她拿毛巾,照顧她。翌日,阿敏叫醒女兒起床上學,女兒不願,說很累:「你昨晚瞓咗之後,我兩點鐘先敢瞓。我好擔心你有咩事,所以我望住你,我唔敢瞓。」阿敏說:「我這才知道,原來我平日給她很大壓力。我經常跟她說,若我死去,沒有人會照顧她。」
社工:家長不應標籤單親有問題
恩悅家庭服務中心葉麗碧姑娘指,很多單親家長初期未能適應,「始終不再有商有量,自己面對一切會有壓力。」但家長若不妥善處理自己情緒,就不能處理好親子關係,她說:「其實parenting(育兒)最重要是要先照顧好自己,適應了,更容易處理仔女的問題。」她直言,有單親家長教導小朋友不要向他人透露自己屬單親家庭的做法,又或者「唔使特別講我哋係單親家庭,容易有危險」這類說話,「其實就是告訴孩子,單親家庭有問題。」
單親家長無論是否需要親自照顧孩子,都需要很多親子教育的知識。香港婦女中心協會總幹事廖珮珊指出,有不少參與中心活動的女性起初會隱瞞「單親」的身份,「佢哋就係怕被歧視、被標籤拿綜援、貧窮。」
現時香港婦女中心協會、恩悅家庭服務中心等機構都有親子教育的課程。恩悅的課程中有單親家庭互助小組,「有些課程是給離異家庭小朋友參與,但是不會開宗明義(單親),讓他們表達一下面對父母時的壓力。」亦有為剛離異父母提供個別輔導的課程,例如教他們如何向小朋友解釋父母離婚的方法等。
上文節錄自第111期《香港01》周報(2018年5月14日)《離婚後話》。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