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後話.1】單親潮媽的親職教育 孩子:咁邊個接我放學

撰文:陳芷慧
出版:更新:

Candy育有兩兒,大仔今年12歲,細仔8歲。2005年結婚,2015年離婚。記者問兩位男孩對爸媽離婚的感受,他倆互望對方,聳聳肩說:「看到爸媽簽紙一刻,是有點不開心。但原來我還可以見到爸爸,其實生活沒有什麼改變。離婚,不是什麼一回事,就是爸媽有些分歧無法一起生活而已。」這就是離異家長共享親職的教育下,最期待的回應。離婚、有孩子的人,大概會想過:「啲細路點算?單親家庭成長會點?」Candy亦不例外,掙扎了好幾年,她形容最恐懼的是「成世留喺一段咁嘅婚姻裏面。如果廿年都係咁,我會癲。我需要一個解脫,如果留喺一段婚姻,我唔知幾時會到底,每一日唔想起身,想瞓覺。」攝影:高仲明

不離婚等於犧牲自己,成就小孩?

她也想起她的母親:「不重覆媽媽走的路。」她的童年,跟母親活在父親的暴力下。小學二年級,父親著她從雪櫃捧西瓜出來,不夠力氣,西瓜跌落地,捱打了一晚,皮肉跟西瓜一同「落地開花」。母親就一直自豪犧牲自己,穩守一個家庭。「佢(媽媽)講返婚姻嘅嘢,佢仲會唔開心。但佢又會自我安慰:『如果當時我和你爸爸分開,經濟又唔獨立,又點點點。如果唔係我咬實牙關,你依家就唔會咁安穩喇。』」Candy卻覺得:「我小時候媽媽沒離開,現在我覺得是一種遺憾。而且我心裏面依然覺得好破碎。」

Candy與丈夫分開的原因是雙方性生活不協調,這個離婚的原因,如何向幾歲人仔宣之於口?Candy向孩子解釋:「爸媽表達愛的語言很不同。假若你經常為別人做一件事情,而他不欣賞。你覺得怎樣?」孩子說:「我覺得他不喜歡我,感受不到愛。」Candy:「就是這個原因。」

她讀過一本《愛的五種語言》的書,提及人類表達愛的方法,有五種語言:肯定、相處、禮物、服務、身體接觸。有人因為別人的讚美(肯定),又或者對方願意下廚(服務)而感受到愛,覺得滿足。自小缺乏父愛的Candy,卻需要親吻、被擁抱。不一定是做愛,有時只是渴求兩口子坐在梳化上煲劇時,可以把大腿擱在對方大腿上的這種親密,「但呢樣佢(前夫)都畀唔到我。佢只在人前牽著我。」當時的丈夫會說笑來哄她,「但我自己心裏面不開心,我覺得要重拾自己快樂的來源,否則我不會是好的媽媽。」

Candy兩位兒子表示父母數年前離婚,二人亦甚少就此事談論。對他們而言,只要能繼續與父親見面,生活沒有什麼大改變。

向孩子解釋愛的語言

母親活在混沌的狀態,孩子怎會不知道?「他們都知我不開心,有段時間我不想外出,我只想在屋企睡覺。爸爸都會帶他出去玩。」小朋友滿腦問號,Candy只能說:「我會說很累,又或者我想要個人空間。」

不再掙扎以後,她在一次跟孩子散步的時候坦白父母要分開。大仔點頭,「哦」的一聲,很冷靜,理性,想法直接,然後問:「那誰負責接我放學?」

離婚,不僅是父母分開這般簡單。在小孩子的世界裏面,離婚是一個很複雜,很難理解的概念。一是父母的關係不再是夫妻,即是如何?敵人?家人變成朋友?二是生活帶來的巨變,細節如「可否一起食飯?」、「還會一起睡覺嗎?」等等都要跟孩子商量。

Candy未有離婚念頭以前,在一次親子學校旅行中,一位正在面對父母離異的二年級生向她哭訴,只能隔著iPad與父親聊天,真實的關係變成在虛擬世界中相處。Candy遂買了一本關於離異家庭親子教育的書,讓大兒子了解離婚是什麼一回事,然後能夠回校關心同學。書裏提及離婚後父母多會作出一些親職安排,如「周一、三、五與父親同住,二、四、六與母親居住」,「希望他明白離婚之後一些生活上的改變,但每個家庭的安排都不同。」

父母離婚,大兒子第一個反應是:「邊個接我放學?」

孩子需要適應期

因此,當Candy向兒子說要離婚時,他的反應會如此理性。然後一家人到法庭上簽紙離婚。孩子問個究竟,Candy就回答說:「即是簽紙了,我正式不再是爸爸的太太。他不是我的丈夫。」大兒子:「哦...即是怎樣,是否一、三、五跟爸爸,二、四、六跟你住?」

Candy希望讓孩子有一個過渡期,未找到新居以前,仍然一家人生活。只是往常一家四口同睡在大床上,離婚後Candy就選擇睡在客廳。兒子問:「媽媽,你進來睡嗎?」Candy:「我不進來睡了,但如果你想跟我睡也可。」,「我們不希望短時間內給他們太多轉變。」在生活的細節上,一步一步具體地讓孩子了解一對夫婦關係的改變。

找到新居,與學校相鄰,她跟兒子說:「新屋近你學校,同媽咪一齊住好冇?」兒子說:「好。」然後購置家中所需,都讓他們參與,「去到新屋,他們都會覺得是自己屋企,而非忽然之間搬進去。」Candy甚至連返工放假的安排都會詢問孩子的意願,「每一個決定都和他們一起決定。」因此分開以後,孩子情緒未見起伏。大兒子起初說什麼都「ok,冇問題。」 一年後才向母親剖白:「其實開初有啲驚。」他們面對生活的改變,會變得不安。「父母簽紙那刻,是有點不開心。但之後都可以見到爸爸,其實都沒有什麼問題。」大兒子跟記者說。

Candy生日依然會「一家人」慶祝,分開後亦曾一起外遊。孩子們自己創造了一些詞語,他們會問:「今日是daddy day, mami day or daddy mami day?」當Candy說:「這是Daddy mami day」的時候,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跳起「yeah!」

Candy離婚後,從家庭主婦重新投入職場,起初不能固定於周末放假,以致平日放假期間陪伴孩子時,不時要回覆電郵處理工作,令小孩不滿。她學會離婚後,更要注重親子時間。

單親孩子對婚姻還有憧憬嗎?

除了適應生活習慣改變,如何讓在單親家庭中成長的孩子認識戀愛、婚姻又是另一場教育。Candy與前夫分開以後,各自都重新戀愛。Candy也有過幾段長短不一的關係,甚至會全家總動員去「約會」,孩子會問:「你們會不會親吻?」分手了,孩子會問:「點解咁耐唔見邊個uncle嘅?」Candy希望孩子明白一段關係,有開始,也有終結。什麼是性格不合,她打了個比喻:「即是像你認識個朋友,會一齊玩。但了解之後發覺唔係咁夾,興趣不一樣,可能不像從前親密,不再經常見。又會去認識新朋友。」

不少研究指單親家庭長大的人多對婚姻恐懼。於是記者問Candy兩位孩子,「你認為結婚是人生必經歷嗎?你覺得你會結婚嗎?」兩副天真的臉吐出成熟的話來。12歲的哥答:「不一定。是否相信婚姻,在乎每一個人自己的想法。」只有八歲的弟弟接著說:「冇人能預知未來。結不結婚,是一個選擇,亦無人能強逼任何人去結婚,亦可以選擇只是一同生活。」孩子的成熟,歸功於父母的教育。

【離婚後話】編按:香港去年已離婚的男女逼近28萬人,政府統計處最新2016年中期人口報告顯示,離婚人口是1990年代的3倍,由每年約6,295宗上升至去年17,196宗,令香港離婚率躋身全球第9位。不少學者分析香港人離婚高企的原因是年輕夫婦婚後分居、女性抬頭、中港婚姻和托兒服務不足也有關等等。然而,簽紙離婚並不等於解決了所有煩腦,離婚後將要面對排山倒海般的難題。財產分配、撫養權的安排只是其一,更重要是子女教育,例如如何讓孩子明白父母婚姻的難處,以至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和長大後的婚姻觀。除此以外,基層單親家長自身的情緒輔導以及對托兒的需求等等亦非常重要。政府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為離異家庭設立五間探視中心,盼望能收「親職共享」教育之效。然而,額外撥出的5,600萬經費的資助,又能做到什麼?

上文節錄自第111期《香港01》周報(2018年5月14日)《離婚後話》。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