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皇都戲院】舊街坊細數香港昔日故事

撰文:何雪瑩
出版:更新:

吳韻怡說,她的人生跟戲院分不開。「小時候睡不着,爸爸會帶我到樓下新光戲院吹冷氣。後來媽媽在皇都商場開店,一放學就到商場和戲院流連,整整15年。」

在她跟皇都戲院道別18年後,傳來皇都戲院正被收購的消息,她才以文物保育顧問的身分重新回到屹立北角逾60載的皇都。她才驚覺,這地方原來不只是她兒時的遊樂場,更可能是亞洲獨一無二的建築,也是香港流行文化和社會演變的時代見證。

吳韻怡領着我們走進皇都商場。離開車水馬龍的英皇道,轉入小巷熙和街,她往垃圾堆和棄置的舊電視一指:「這是以前皇都戲院的太平門出口。」
攝影:余俊亮

屹立英皇道逾60載的皇都戲院、商場及住宅,去年底因傳出遭地產商收購,引發保育戲院的討論。 其中屋頂的外露式拋物線型混凝土桁架,被建築專家認為亞洲獨一無二。

吳韻怡領着我們走進皇都商場。離開車水馬龍的英皇道,轉入小巷熙和街,她往垃圾堆和棄置的舊電視一指:「這是以前皇都戲院的太平門出口。」

的確需要一點想像力,才能在腦海中描繪皇都昔日的輝煌。

古物諮詢委員會上周一會議上,原定將北角皇都戲院評為三級歷史建築,會議後決定押後評級,待考慮更多報告及研究資料。

璇宮戲院於1952年開幕,並於1959年改名及重新裝修為皇都戲院。戲院以及戲院下層的商場和上面的住宅,也許從未被視為瑰寶。「去年10月,同事告訴我皇都遭財團收購的消息。」在中文大學建築學院任職文物主任的吳韻怡,想起自己在皇都的日子,二人於是埋首研究皇都的前世今生。

皇都是是全港首個結合戲院、商場和住宅的地產項目,也是全港第一個有扶手電梯的商場。

戲院比殖民地政府建築 更易說故事

皇都戲院於1997年結業,今天改裝成桌球會,下層商場繼續營業。大堂外不遠處的路中央被木板封死,我們從僅有的鐵綫網看進去,依稀辨認到是扶手電梯的黑色把手。「當年的皇都戲院商場,是全港第一個有扶手電梯的商場!客人可由地面商場一直通往戲院頂樓。」她翻查舊報紙,更發現當年皇都的旗號是全港首個概念式、結合「商場、戲院和住宅」的地產項目。

當年的皇都戲院商場,是全港第一個有扶手電梯的商場!客人可由地面商場一直通往戲院頂樓。
中文大學建築學院文物主任吳韻怡
1982至1997年間,吳韻怡的媽媽在皇都商場開童裝店,她每天放學就到店子幫忙賣鞋。

一座商場戲院 見證種族變遷

建築價值以外,吳韻怡更喜歡說皇都的普及文化意義。

吳媽媽於1982年在皇都商場地下開童裝店,以她的名字命名為「韻怡公司」,1997年不敵加租壓力結業。「我由幼稚園開始幫手賣鞋一直到中學。1980年代,不少福建人和上海人沒有帶上孩子,卻說要買幾對鞋幾套衫給幾多歲的孩子,請我們挑合適的尺碼。」那是中國物資匱乏、香港人要接濟窮親戚的時代。「一對鞋一條裙,才29.9元、39.9元,最貴不過79.9元。」1990年代初後,福建話漸漸被菲律賓話取代。

在皇都為北角草根、福建人和菲律賓人服務以前,有着另一種種族面貌。

後巷內仍可見昔日皇都戲院的太平門。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