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殯現代式】環保殯儀社企 重塑福蔭意義 倡加強醫院出殯服務

撰文:謝慧心
出版:更新:

哲學題:思考生死的起點在哪裡?終點又是否只在喪禮完結之時?
推廣環保殯儀的社企「毋忘愛」主席范寧,本身是外科醫生,他如此理解:「許多人在死前掛住醫病,求生意慾好強,這很正常。但生死之間,仍有許多事情值得思量,如重塑生命價值、回顧一生、解決多年心結或糾結的關係,還有實務如財務管理、平安紙、預設醫療指示等等。」
喪禮只是整個生死過程的一個點,「爆煙花的那一點」,他如此形容。他們推廣環保喪禮,希望讓人受這一點觸發,重新思考生與死,為福蔭再定義。

有一條數是這樣計的:每年香港大約有46,000多人死亡,過去五年便合共逾20多萬人離世,即有逾20多萬個家庭受影響;通常在喪禮,主家席約有8人,如此推算,香港約有200萬人在過去五年經歷過生死議題這回事——這個估算,來自環保殯儀社企「毋忘愛」主席范寧。他的正職是公立醫院的外科顧問醫生,2014年與拍檔成立社企,以人性化和環保為定位辦喪禮服務,將他對生死教育的理念,由教育層面推進至以殯儀生意的手法來實踐。

「毋忘愛」主席范寧正職為醫生,看盡生死,他最希望讓喪禮回到基本步:真摯,懷念先人的一生,和這段人生的逝去。(黃寶瑩攝)

再思套餐式殯儀

「做環保殯儀的中心點是,不只用環保產品代替傳統產品,或什麼都不用,而是去讓香港人重新思考死亡。它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甚至比結婚重要,因為人只會死一次。」范寧說,死亡的legacy在於影響在生的人,「避免不應發生的遺憾或令一個人帶著悲傷離去」是他的信念。

讓范寧感到納悶的,是香港的公式化喪禮。「許多時跌入宗教儀式。其實香港近七成人沒有宗教信仰,他們應用哪些儀式?」中國式殯儀多年來隨時代與社會需要而演變,「許多儀式已非東漢初年、道教初起時的模樣,現在用是清末民初的道教儀式。意思是,儀式不是一成不變的。」

例如破地獄,本來是為了讓死於非命或在60歲前離世的人,及早脫離地獄之苦而來,不是因為有「套餐式」的配搭。「現在流水作業得太緊要,或只得幾條方程式,缺乏了發自內心的感覺。我們想重塑這種觀念。」范寧說。

喪禮是甜的

什麼是發自內心?他們辦過一個與甜品有關的喪禮。某家庭的老媽過世,家人商議喪禮主題,本來以為媽媽沒什麼特別,但話題去到老媽子炮製的紅豆沙,一家氣氛熱烈起來。原來所有子女都學過一道阿媽教授的甜品。家庭會議最後敲定,子女們各做一道老媽子的拿手甜品,喪禮當天帶到場地與親友分享——萬般帶不走,甜味留人間。

「為何不可以有個窩心的喪禮?」范寧說。「你是可以改變那模式的,那是屬於你們家庭的喪禮。」若一切回到真摯為出發點,喪禮的每個細節,都可呈現逝者的一生。「若你是球王美斯,他日百年歸老,應該穿阿根廷10號或者巴塞10號波衫吧?殯儀亦應該在球場做吧?」想來也是,其實有何不可?

後方三個箱子便是環保棺木。猜猜那種最受老人歡迎?以「毋忘愛」擺展覽的意見調查,花碌碌的最受老人歡迎,扮木紋的,反而只有子女才會選擇。(黃寶瑩攝)

推廣環保紙棺

構思可以天馬行空,但他們有個「底線」:所有透過他們籌辦的喪禮,都需要使用環保紙棺。那是一種以再造紙及紙板製成的紙棺材,能防水及承受逾500磅的重量;之所以環保,是因為火化所需燃料及時間均較少。

其實早於2006年,食物環境衞生署已開始推廣使用環保棺木,並於2008年立例規定殮葬商須有環保棺木供客人選擇。據審計署於2015年發表的報告,2014年41,244宗火化遺體中,只有829宗使用環保棺木,報告認為「食環署需探討及採取更有效的措施,克服困難,推廣使用環保棺木。」

+1

范寧再跟我們計數:「若每年46,000人死亡、九成幾火葬,大概有4萬棵樹燒掉,差不多等於4個維園。」他對環保喪禮的信念,來自於讓下一代生活在好一點的環境,好的空氣、清潔的食水。「環保喪禮是一種福蔭,我們想塑造這種概念。」

喪親已在哀痛中,還要追求環保,有沒有太嚴苛呢?范寧強調,重點在於以預設為前題,決定來自家庭的選擇。如何才能「預設」?及早思量喪禮的方向,再思喪禮的意義,取態自然產生——回到初衷,就是思考生死議題。「我們要奮鬥的路很長,但看到好多人認同我們的理念。」

需求增 倡提升「院出服務」

他們想倡議的理念還有很多,例如喪禮場地。「我們接觸好多家庭都不想去殯儀館,不喜歡那裡的氣氛。」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若想迴避喧囂的殯儀館環境,現時在香港可以使用公立醫院的「院出服務」,即在醫院的告別室或類似房間舉行簡單告別儀式,然後直接把遺體送往火葬場或墳場土葬,現時共有19間公立醫院提供「院出服務」。只要在公立醫院離世便可使用,時限為1小時。

但他們的經驗是,許多告別室環境簡陋、整潔度欠佳、位置鄰近垃圾房等。「許多家庭沒有宗信仰,都會選擇『院出』加追思會的形式。是否應切合香港趨勢,提升『院出服務』?如時間延長、為告別室作新裝潢?」范寧指,醫院管理局去年提出的《紓緩治療服務策略》隻字不提「院出服務」,坦言「難道人死後,服務就突然中止?」

以再造紙製成的紙紮紅鞋兒。(黃寶瑩攝)

中國式殯儀,第一大習俗是「期望由大仔去搞」,第二大習俗是「你幫我搞掂,簡單啲、唔好煩」,實情是「其實大家都明,就是好煩。」范寧說,作為醫生看見許多人在死前「掛住醫病,求生意慾好強」,但若也開放討論生死、表達意願,甚至支援老人和家庭一起籌劃,自在、自由、快樂地辦身後事,彰顯人生最後的尊嚴,並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