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級Re-u.二】中佬們徒步走完東鐵線 憂新界將面目全非

撰文:黃泳樺
出版:更新:

Bruce前後舉辦過三次「行路團」。第一次「貪過癮」,由尖沙咀行到羅湖;第二次是「喚醒封塵的友誼」,由火炭走到落馬洲,惜中途取消。今次由尖沙咀徒步走到落馬洲,目標是走完一條東鐵線,歷時12小時47公里,途中有朋友同行,終點有老婆仔女等待。
以為是一個關於「長征」的故事,原來是男人四十對友情、成長的自白,還有一點點對新界東北發展的感嘆。

馬騮山上有「結界」?(資料圖片/潘思穎攝)

上集:【世界級Re-u】尖沙咀行12小時到落馬洲:我想喚醒封塵的友誼

馬騮山上的結界 奇怪豪宅名

一條東鐵線可以是很多人一生的軌跡。Bruce成長於北區,粉嶺是年少的跑道,上水是結婚後的家,沙田可以是假日的好去處。

這次12小時47公里步程是這樣的:早上7時由尖沙咀出發,經深水埗再到大圍、中午已到大埔,惜於吐露港時,隊友受生水泡之苦退出。4點到達上水,5點才到羅湖,入黑後向邊境進發,直奔落馬洲。這些地方早就走過幾千次,留下不少腳毛,他強調:「不一樣的。」

當Bruce一行人走到馬騮山(金山郊野公園)最高處,隱約聽到山腳葵涌貨櫃碼頭傳來雜音、汽車、機器,隆隆作響,是都市運作的聲音。他一轉彎,「前一步仲聽到山腳嘅車聲,後一步你就聽到鳥叫蟲鳴。」兩種聲音的互換,如踏入一個結界,都市與鄉郊僅一步之遙,「是腳踏土地才發現到的結界,跟坐車由市中心到邊境看到的風景不一樣。」

例如大埔道名為「雞記台」的舊式豪宅,Bruce笑言:「顛覆我對舊式豪宅的印象,我以為是沙田賣雞粥的屋企。」 朋友解釋雞記是一間歷史悠久的電召客貨車中心,其老闆為豪宅的大業主,所以以其命名。「我不知真假啦,雖然不是什麼特別的資訊,但是在香港住了幾十年,從來沒有了解地區的風景歷史,今次行路先有𠵱個得著。」

粉嶺不只有牛,還有羊和「牧羊人」。(資料圖片/鍾偉德攝)

「新界真係好嘢嚟!」

Bruce花兩個月準備路線,每個地方都試行一次,他卑微地說:「想非新界人,可以比較長時間去感受城鄉之間的分野。」北區現有約30萬人,他如同一般北區人,朝九晚七乘東鐵線去養家,再歸家。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公佈,為減輕市區人口壓力,日後東北將增加約15萬人。一個個人如同插秧時的幼苗,一棵棵被插入泥土,密密麻麻。

當時,Bruce曾請假去搜集資料、研究鐵路承載量等,向政府表達意見。為什麼?沒為什麼,因為他不想只是數據中的一個數字,等候「被規劃」。他大嚷:「新界真係好嘢嚟!係好地方!」新界不應變成這樣。

朋友對新界仍然停留在「好多牛」的印象,Bruce笑言:「北區入啲又真係好多牛嘅。」走到馬草壟和古洞,Bruce都會停下來介紹,「我會和朋友說『你們好望多幾眼啦,因為規劃,呢一片魚塘冇㗎喇。」

新界東北規劃計劃引起社會爭議。(資料圖片)

一條深圳河,兩個世界

社會發展造就邊境也有一道結界——深圳河。 Bruce說,那是世間少有的奇景,一條河分隔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對岸連綿的高樓,有種大軍壓境的不安,他慨嘆:「由羅湖去到深圳灣一帶的高樓大廈,就像一道高牆。喺高牆之下的田園景色、鄉村風貌其實很脆弱。你不知道這片美麗的景色可以保留多久。」朋友第一次看,說一格格的魚塘很有特色。Bruce無奈,其實幾十年前的深圳,也有一樣的魚塘。

「喺高牆之下的田園景色、鄉村風貌其實很脆弱。」Bruce說。(受訪者提供)

80年代,深圳改革開放至今不過二十年,一格又一格魚塘被高樓填滿,逼在其中的不是魚,是人。「深圳廿年已經面目全非,香港回歸三十年後呢?東北發展、新界北區發展,如果真的落實,其實整個新界也面臨相同命運。」

Bruce邊走,邊撒下種子,「會同佢哋講發展嘅問題,點解要保留新界嘅緩衝地帶。 我不知道他們有沒有醒悟,如果有一點,那就已經很好。」

一條深圳河,分隔兩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