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最細】24/7開放 油麻地11呎藝術空間 街道變展覽廳
最近油麻地多了一個微型藝術空間。有幾細?一個人也站不下。正確來說,打開門,可站到三個人,可能是全港最細的地舖藝術空間——但這空間平日不開門——卻是每天24小時、一周7日也可以參觀的藝術空間。
香港舖租貴絕全球,每個店主都希望用盡空間,展出最多的商品。橫門舖是港式獨有空間之一,它們只有半米厚,兩、三米闊,這些橫門舖或是小髮廊、鎖匠、鞋舖等,多數是老行業。一天Man Tin看到橫門舖招租,就想,用它來辦藝術,為何不可?
11呎空間+街道=無限
油麻地電影中心一向是「文青」的聚集地。在地鐵站C出口步行至電影中心的一段路,如果東張西望,會發現熙龍里有個像櫥窗的小空間,夜裏射燈照着畫作、藝術裝置及牆上的一首詩。這是田禮文(Man Tin)第一次試辦的藝術空間——PRÉCÉDÉE。橫門舖的展覽空間約是2.45米長、0.45米闊、2.41米高,即只有約11平方呎大,加上旁邊一堵約1米闊、高2.5米的牆,這個空間放了藝術品後,便沒有剩餘空間容納任何一個觀眾,街上的路人卻可隨時佇足,客串當觀眾。這樣看,街道也是展覽廳的一部分了。
Man Tin對這個小空間頗為滿足:「大家不用預先約時間才能來。這裏像便利店,24小時開放,行過就可以看,我覺得是貼地一點。內裏的射燈都有計時器,會自動開關。」「店」小還有另一好處——因為玻璃門設計展示作品、全天上鎖,不用請店員「看舖」。
Man Tin:想香港唔好咁悶
Man Tin本在香港公開大學任教電影設計及攝影數碼藝術,他修讀的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均是創意媒體,他一直對新媒體、擴展影像、實驗裝置感興趣。「不少藝術家傾向租studio,在火炭、黃竹坑等,但件事好自己,好封閉。藝術空間比較面向大眾。」奈何坊間的藝術空間較單一:「商業的,例如中上環的靠賣作品維持,好離地,離一般人好遠;非商業的,位置偏遠,例如黃竹坑、牛棚,去看展覽的人不多,來來去去也是那些最hard core的人,又或者opening那天多人,之後日子都少人去看,接觸的觀眾層面很小,很可惜。」對初出茅廬的藝術家來說,要搞展覽更是難,因為藝廊一般都是自己去找藝術家,較少是相反:「年輕藝術家貿然找藝廊也很難。年輕的藝術家可能作品較稚嫩,藝廊未必大膽去用。」
於是Man Tin就想,不如自己搞個藝術空間:「近年香港好多事發生,好多怨氣和不快,我跟同學生說,齋坐喺度怨,唔去行動,冇嘢會改變到。於是我想以身作則,改變一下(藝術空間)原本的模式,找多點可能性,希望令社會氛圍改變,等香港唔好咁悶。」
Man Tin原本想多辦新媒體和實驗裝置的展覽,但礙於空間有限,有些作品不能展出,藝術家可能要想想將作品改做「2.0」、「3.0」才能展出,或展出其他作品。不過Man Tin認為,空間現時也展出畫作、攝影作品,也夠多元,可能全放新媒體作品的話,「街坊更加唔明」。
混雜、多元 有草根有文青的油麻地
近年不少藝文創意空間如「合舍」和「Common Room」相繼在深水埗落腳,Man Tin亦曾在深水埗一帶看中地舖,無奈地舖租金始終貴,需要找人合伙,但箇中風險非人人所能承受。一天Man Tin在油麻地電影中心看完電影,經過一間小舖招租,便叫經紀開閘看看。想一想,其實面積細也可行,Man Tin不久後就簽了一年約,着手找設計師將原本的舖位改造,花了不少錢裝修。「有時好似整定,其實這裏更適合,文化和種族都多元,又夠草根,有不同年齡層,有文青又有阿叔阿嬸,有遊客又有人返工,真是很香港的地道文化,不同中上環。這裏也有CCCD、街坊排檔,成個油麻地同時間都有好多嘢發生。」
PRÉCÉDÉE自9月開幕,至今已舉辦第6次展覽。Man Tin遇過不少街坊好奇觀望,開展跟他們的交談:「雖然佢哋會話唔明,咁高高在上嘅嘢我唔識,但至少他們也會來看。」相反,平日樣貌高檔的藝廊,可能早已讓街坊覺得不是自己應去的地方,根本不會踏入門口。
Man Tin現時會主動邀請他欣賞的藝術家展出作品,也接受大家租用空間來擺展覽,但目前幾乎是「有出冇入」,Man Tin打算先做一年試驗,長遠可能也要考慮申請資助,或做更多商業展覽令空間長做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