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Van末路?】紅Van不能入新市鎮?紅Van綠Van有何分別?
在鐵路未發達的年代,公共小巴擔當着一個重要的公共運輸角色。但隨着鐵路網絡不斷擴展、新市鎮發展,愈來愈少地方看見紅色小巴。在一些第二、三代新市鎮如青衣、東涌、將軍澳,紅色小巴完全絕跡,只有綠色小巴。不少新一代未能分清紅色小巴和綠色小巴之別,究竟兩者之間有何分別?為何在新市鎮較少看到紅色小巴踪影?
紅Van=六七暴動「副產物」?
要了解紅色小巴綠色小巴之別,首先要了解公共小巴的起源。上世紀50年代,有一種「白牌車」,亦即非法載客的私家車或小型貨車(俗稱「Van仔」)遊走新界接客,有時會被警方掃蕩。
1967 年,香港爆發「六七暴動」,巴士服務癱瘓,白牌車到街上「兜客」。為減少暴動對市民的影響,期間政府對白牌車「隻眼開隻眼閉」,默許它們在巴士站和電車站上落乘客。暴動結束後,「非法Van」車主便向政府爭取成為合法載客交通工具。政府逐漸將白牌車登記成為合法載客交通工具,並於1969年7月宣布小巴服務合法化。據前高級警司何明新撰寫的《警察指揮官手記》所形容,此舉乃為「報答」那些Van仔車主。
既生紅VAN,何生綠VAN?
紅色小巴沒有固定的路線、班次和收費,除禁區外,可行駛香港各區。紅色小巴司機多數是個體戶,自負盈虧,個別司機可能會坐地起價、任意停車等客、隨時更改行車路線,甚至要求乘客中途轉車等,乘客亦「有冤無路訴」。
政府其後透過不同手段鼓勵紅色小巴轉為綠色小巴。政府在1974年起設立專線小巴制度,這類小巴按固定的路線、班次和收費提供服務,車頂為綠色。自1976年起,政府當局透過《公共小巴 (數目限定 )公告》,把公共小巴的數目限定為4,350輛,又訂立停車限制和劃定禁區以紓緩交通擠塞。
鼓勵紅色小巴轉為專線小巴的官方解釋例子有前運輸局局長吳榮奎在2000年的說法:「因為專線小巴在營運方面受到運輸署的直接監管,在服務質素方面較有保障。因此,如果有需要推出新的小巴路線,我們會以專線小巴形式發出營業牌照。」
不過,前高級警司何明新在《警察指揮官手記》就另有說法。他提到在全港貪污風氣盛行的6、70年代,政府人員和警察會向小巴提供「有償保護」,在廉政公署成立後,這些「服務」被大力打擊,但黑勢力卻滲入小巴行業,收取服務費(即「保護費」)、入線費、晚間泊車費。「爭地盤,黑幫廝殺時有發生,因是黑幫其中一主要收入來源,即使警方不定時打擊,以及進行很多成功臥底行動,將很多黑勢力瓦解,成功迫使非法活動收斂。這只是麻鷹捉雞仔策略,始終是野草消不盡(註:應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為何紅Van禁區多?
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曾在2014年解釋,為了加強交通管理,政府自1970年代中起便限制紅色小巴不能在「已有完備鐵路及巴士網絡的新發展地區」和在「新落成的快速公路」提供服務。
在考慮包括乘客需求和其他現有公共交通服務在內的各種因素後,若運輸署認為應在某地區引入公共小巴服務,會安排專線小巴行走,例如早期發展的青衣及馬鞍山,以及仍在發展中的將軍澳及啟德等,便有專線小巴而沒有紅色小巴。
香港公共小巴車主司機協進總會主席張漢華指,除了以上區域,天水圍、沙田及很多新落成的屋邨也是紅色小巴禁區。而一些新落成的快速公路如三號幹線、青嶼幹線同樣是紅色小巴禁區。近數十年來,紅色小巴數目不斷下跌,而綠色小巴則不斷增加。2000年全港有2,045輛紅色小巴及2,305輛綠色專線小巴。截至 2017年7月,全港共有1,078輛紅色小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