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遣返審批漫長 尋求庇護者滯港長達13年:無法打工成寄生蟲?
張洪秀美年輕時協助港英政府處理難民問題,至90年代初她擢升基督教勵行會總幹事,漸退下前線,卻發覺香港處理難民手法也退了步。她說,今天近萬名來港尋求庇護者,有些等候長達13年,仍未獲入境處和聯合國難民署審核難民身份、分發至其他國家,他們等候期間不能在香港合法打工。「他們當初逃難,就是想靠自己改善生活,並非希望每天領取猶如綜援的津貼過活,讓自己的日子白白流走。」張洪秀美說。
攝影:張浩維
上回提到,張太1990年代送走一批批越南難民後,以為勵行會的難民服務可以告一段落:攝影展記難民逃港情景 越南難民的30年同行者:他們都感激香港
但另一批來自中東、非洲和南亞國家落難的人,在千禧年後陸續逃到香港,不少起初睡在街邊和天橋底,後來張太覺得要為他們提供庇護的地方,就租了重慶大廈一個單位,開了間勵行會難民服務中心,是唯一目前為難民提供即時援助的機構。
點擊下圖,看更多今次難民攝影展的相片:
多國籍人求助重慶大廈服務中心
一個非洲黑人上門站在張太面前,「我初初嚇一跳,嘩與一道門般高大!但坐下來聽他的故事,內心仍被觸動。我們仍要有humanity(人道)。」她的社工同儕如今已跟進過萬宗尋求庇護的求助。勵行會難民服務中心註冊社工Jeffrey Andrews指着展覽中他們服務的飯堂照片說,那裏什麼菜式都提供。因為逃港的「難民」來自也門、伊朗、非洲、印度、巴基斯坦等等,卻同樣受政治或宗教逼害。
「香港這樣相對自由,香港人一定想像不到,信耶穌的基督徒或同性戀者會被排擠逼害,或內戰後政權倒台,被勝利的一派追捕,甚至殘殺。這些人是我們國際新聞見到的主角,來到香港。」 Jeffrey說。
他接觸過的難民,並非都以香港為目的地。「有些給了錢蛇頭,答應送他們到美國、歐洲,但最後只被運到香港;有些為怕被發現買了很多張不同目的地的機票,乘到哪裏較安全就來了香港。」他說不是所有人都渴望來港,尤其知道這裏並沒有友善的難民政策。
尋求庇護者等確認身份度日如年
由於香港沒簽署《1951年難民地位公約》,故不能收容難民作他們的長居之地,所有逃港的人在這城只能稱為「尋求庇護者」,他們向特區政府提出免遣返或酷刑聲請,聲請他們免遣返回國將可能遭不人道對待,待入境處和聯合國難民署審核、確認難民資格後,才能被考慮轉送其他西方國家。可惜香港至今只成功審核不足100宗「酷刑聲請」,還有些近萬宗待確認。不少申請酷刑聲請者領着行街紙等了幾年,甚至長達13年仍滯留香港。
這班尋求庇護者在香港不能打工,連做義工也違法,Jeffrey說他們每日就無所事事過活,領取1,200元食物劵和1,500元房租,這筆津貼是由社署委託支援難民的國際社會服務社發放。張洪秀美指,當年越南難民可以在這收容港一邊打工維生,一邊等待西方國家甄別難民的資格,符合甄別標準就可轉往如英美加等國家定居;今天滯留香港的尋求庇護者同樣希望自力更生。「常說輸入外勞,有些工種又冇人做,政府何不設些制度,合資格的就可以打工,他們便不是別人指摘的寄生蟲了。」張洪秀美說。
學者:大眾多忽略背後制度問題
研究全球化及非華裔議題的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梁旭明指,那些「難民」被逼滯留在香港這個生活指數高的城市,又不能合法工作,很難生活。「合共津貼3,000多元,能過上什麼生活?不是說全面開放勞動市場給他們,而是港府在緩慢的審批和轉送程序裏,能否有個制度處理大批尋求庇護者的生活問題?」
梁旭明的研究發現一些如黑工等犯罪的社會現象,先由傳媒標籤稱呼為「假難民」造成。「一些害群之馬或非華裔人士真的犯了罪,他們只有行街紙,媒體就指他們就是『假難民』。但『難民』是一個身份資格,什麼是『假』要先經官方審核確認。而且他們為什麼最後選擇犯罪,又是背後另一些政府未解決的問題。」她又指,不少媒體會稱來港的「難民」為毒瘤、為非作歹的壞分子等,「這樣的標籤無助解決『難民』困難及背後制度問題。」
梁旭明指,不少「尋求庇護者」來自如斯里蘭卡或津巴布韋,有些原本有學識和家產,在當地社會地位高,有些則是記者或異見人士,都是被政府打壓才逃離家園。「他們落難來到香港這一個陌生地方,有一定的情緒和心理壓力,不是我們外界看得輕鬆。但香港人往往視他們為過境人士,沒多了解他們原來進退不得,要在香港待這麼長的年月以及更多生活境況。」
「尋求庇護者」於香港確認為「難民」身份好難?
截至今年首六個月,香港尚有8,956個尚待審批的酷刑/免遣返聲請人,主要來自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孟加拉及印尼,佔總數約八成。
特區政府於2014年3月起推行「統一審核機制」(Unify Screening Mechism,簡稱USM),由入境處先統一審理是否接納「尋求庇護者」的「免遣返申請」,聯合國難民署才會再審理該「尋求庇護者」是否「難民」;確認其難民身份後,聯合國難民署才再替該名難民辦理移居(resettlement)到其他地區的手續。
但國際特赦組織人權教育的幹事指,「統一審核機制」推行初年至今,即使曾增聘人手,入境處專責處理難民個案的人手仍然不足,令審批輪候時間過長。
保安局資料顯示,入境處審核每個「免遣返聲請」個案平均需時28個星期,最短為兩個星期,最長為49個月。其後部分「尋求庇護者」可能上訴,要求再次審理;成功獲確認為難民,還需要等待聯合國難民署處理移居程序。
而數字亦顯示,在香港獲確認為「難民」的身份個案比例較其他國家地區為少。據聯合國難民署的報告,2015年平均全球100宗申請中就有37宗獲批。而本港,截至去年年底,入境處已決定6,383宗聲請中,只有48宗聲請人被獲批為難民,而撤回的有3,860宗;亦即香港每100宗「免遣返聲請」最多只有2宗被確認為「難民」。
基督教勵行會難民服務中心是次展出逾40張機構資料庫及不同攝影師拍攝的來港難民生活照,包括1950年代的白俄羅斯人、1960年代內地逃港的難民及越南難民等 :
《屋簷下的生命力》攝影展
日期:2017年10月23-28日
時間:下午 12 時至 5 時
地點:尖沙咀彌敦道 138 號聖安德烈堂
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