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污染改善 低能見度時數10年減半 電動車普及將助減汽車廢氣

撰文:數因斯坦
出版:更新:

本港空氣質素近年有所改善,但仍然面對車輛廢氣等空氣污染問題。立法會新一份《數據透視》指出,本港低能見度時數、主要空氣污染物濃度於2004年至2022年間均見下降,但當中主要源自汽車排放的二氧化氮降幅較小,只有46%;文件認為,隨着未來10年電動車的普及,加上當局將在2035年或之前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預料情況將有改善。

其他空氣污染物方面,二氧化硫濃度於過去18年大降80%,主要由於當局一系列政策,如收緊發電廠排放上限、規定本地船用輕質柴油含硫量,以及要求遠洋船隻停泊時須轉用低硫燃料等。此外,微細懸浮粒子(PM2.5)和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的濃度,亦分別下跌69%和61%。

2023年12月31日除夕,天文台錄得25.7度,為1884年有紀錄以來最暖除夕,微風導致空氣質素較差,中午時維港籠罩一片薄紗。(郭梓謙攝/資料圖片)

雖然污染物濃度下降,但空氣質素指標亦有部份未能達標。文件指,本港現時就7種主要空氣污染物,共設立12項短期及長期濃度目標(見上圖),但2022年只有9項或75%達標,而未能達標的主要涉及二氧化氮及臭氧。當中二氧化氮主要源自汽車廢氣,而臭氧則主要由本地及鄰近地區污染物發生光化學反應而產生。

另一項反映空氣污染的指標、低能見度時數(已撇除霧、薄霧及降雨等天氣狀況)亦大有改善,由2013年的978小時,大減59%至2022年的401小時,低能見時數佔全年時間的百分比亦由17.9%降至4.6%。

文件提到,本港3大空氣污染物排放源頭分別為發電、道路運輸及水上運輸,而政府於2021年更新的《香港清新空氣藍圖》及《香港氣候行動藍圖》中,亦列出21項特別針對該3類源頭的減排措施,包括進一步收緊發電廠的排放上限、推廣使用新能源(即電動及氫料電池)商用車輛、探討船舶使用液化天然氣等。

▼12月31日微風導致空氣質素較差 中午時維港籠罩一片薄紗▼

+5

政府去年10月完成公眾諮詢,建議就5項關於二氧化硫及懸浮粒子的現有空氣質素指標訂立更高標準,並會根據世衞全球標準,訂立3項新指標。政府將於2024年內向立法會提交修訂條例草案,以於2025年起採用增設及更新的空氣質素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