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企業│境外企業駐港總部疫下減130間 「中升美降」內企總部最多
政府積極「搶企業」,包括在施政報告提出發展「總部經濟」,吸引海內外公司到港設立總部或分部業務。而據立法會最新《數據透視》顯示,2022年海內外企業在港設立的地區總部數目為1,411間,較疫情前減少130間,當中歐美企業流失較明顯。分析不同行業,本港支柱行業中,境外「進出口貿易、批發及零售」企業駐港地區總部減少79間,「金融及銀行業」的地區總部數目亦減少了4間。
數據亦顯示,內地已取代美國,成為有最多企業在港設立地區總部的地方,其中內地企業駐港地區總部升至251間,美國企業駐港地區總部則減至240間。
立法會《數據透視》回顧內地及海外企業近年在港設立駐港辦事處的趨勢,當中以香港為地區總部(對隣近地區辦事處有管理權)的海內外企業4年間(2019至2022年)由1,541間減至1,411間,減幅達8%;地區辦事處由2,490間減至2,397間,減幅約4%。而只是單純負責香港而不涉及其他地方業務的當地辦事處,數目則由5,009間升至5,170間。
文件亦分析不同地方的企業在港設置地區總部的數目變化,當中歐洲及北美企業的駐港地區總部4年間分別減少50間及60間,減幅分別都達12%,明顯示高於其他地區。至於亞洲(不包括東盟地區)企業的駐港地區總部數目則上升4%,當中韓國增幅高達70%(由10間增至17間),文件指這或與內地市場的重要性有關。
數據亦顯示,內地已取代美國,成為有最多企業在港設立地區總部的地方,其中內地企業駐港地區總部由216間增至251間,美國企業駐港地區總部數目則由278間減至240間。
比較不同行業,「進出口貿易、批發及零售業」企業在港設立的地區總部由783間減少79間或10%至704間,「金融及銀行業」地區總部減少4間或2%至256間,「專業、商用及教育服務業」方面亦由235間或少36間或14%至199間,而這3個行業均屬本港經濟的支柱行業。文件指,這或與疫情期間出現的供應鏈挑戰有關;而雖然部份行業的地區總部減少,但地區辦事處及當地辦事處就錄得相應增長。
文件提到,「簡單稅制」、「資訊的自由流通性」等是海內外企業選擇辦事處地點的重要因素,不過受疫情及相關影響下,評價類似因素為「有利」的企業比例上均有所減少。其中評價「簡單稅制」為有利因素的企業比例由71%降至59%(減少12個百分點),評價「資訊的自由流通性」為有利因素比例由63%降至45%(減少18個百分點)。
新能源車電池龍頭企業寧德時代落戶本港 在科技園設立境外總部
疫情過後,港府積極「搶企業」,包括發展「總部經濟」,以及成立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設立招商引才專組、推出共同投資基金等,目標在2023年至2025年間引進至少1,000間企業。當中包括內地新能源車電池龍頭企業寧德時代,該公司早前宣布在本港成立境外總部,預料投資規模將達10多億元,並會聘請500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