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歲車禍致癱剩右手活動 女作家打造無障礙之家 重拾生活自主權
2009年,80後女孩易懿因車禍造成高位截癱,只有一根手指頭可以動。她是一個作家,也是環球旅行者,為了回歸到日常生活、社會中,2019年,她找到設計師朋友,一起把55㎡的老房子,改造成無障礙的家。從原來24小時不離人,到現在把需要的東西放在手邊,可以擁有完整的獨立工作時間。
改造後我在這個空間裏,所有的東西都是得心應手、有掌控感的。
根據中國殘聯統計,截至2020年,中國殘障人士總數為8500萬,其中很多人需要坐在輪椅上生活。如何在居家空間中相對獨立地生活,感受到便利、舒適、尊嚴,成為他們的一大難題。3月底,一條來到西安,拜訪了這個既有服務功能,又充滿愛與關懷的家,以及和她聊了聊無障礙設計的意義,她說,「給殘障人士提供比較健全的無障礙設施後,他們會自然成為價值的創造者、消費者。」(點擊放大瀏覽)▼▼▼
自 述:易懿 編輯:秦楚(一条) 責編:倪楚嬌(一条)
01 「一個熱愛自由的人,身體被禁錮在輪椅上」
我是易懿,一個作家,也是環球旅行者,現在從事市場與公共關係相關工作。2009年,因為一場意外車禍,造成脊髓損傷,高位截癱,開始以輪椅代步。遭遇意外的時候我還很小,21歲,這場意外讓一個特別熱愛自由的人,突然身體被禁錮在輪椅之上。
車禍發生後,我被送到急救中心,第一反應是我動不了了。那個時候我只知道「癱瘓」是一個名詞,不知道這兩個字意味着什麼,在醫院治療和康復鍛鍊的兩年時間裏,我才一點點了解「癱瘓」不是不能動而已。身體功能喪失只是一方面,心理上也要適應這種鉅變,因為生活中任意的瑣碎小事,都可以隨時來打擊你——端杯子喝口水、吃個麪條都很難。我會把麪條撒得到處都是,像個三歲的孩子,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拒絕吃麪條這種形狀的食物,包括我最喜歡的涼皮兒。
因為我連手指都不能動,在普通的房間裏,我每一次開關燈、空調都需要別人的幫助。每一件小事都需要張嘴求人。2019年,我找到設計師朋友(趙弟)一起來改造住所,我需要有一個無障礙的空間,可以讓我兼顧生活和工作,相對獨立地實現自我操控。求人的事情哪怕能儘量少一件,對我來說都是一種安慰。
02 重拾自由、掌控、便利
我家是標準的一室一廳,55平米,改造後輪椅可以接觸到空間的每一個角落。主要的功能分區有兩個,一是我的工作室,二是起居室。客廳是我日常開會、寫作的地方,卧室是我的生活空間。對於無障礙房間的改造來說,重要的一點是要消除地面的障礙落差,拒絕一切台階、門檻,讓輪椅的推行、行駛是完全暢通的。廚房、洗手間使用推拉門,最大程度上將全屋地面找平,避免溝溝坎坎。無障礙設計並不是翻天覆地的改造,一個很小的改變都會讓我覺得方便很多。
9大無障礙家居改造小貼士,為行動不方便的人或長者打造理想家居。(點擊放大瀏覽)▼▼▼
室內最大的改造是將洗手池移到客廳,進行外置,形成開放式洗手池。以前我進洗手間不方便,從外面回家後只能擦擦手或者是拿水盆洗一下。改造後我直接可以用流動的水洗手,尤其是疫情期間,讓我覺得自己的生活還是被維持在一個正常狀態。洗乾淨手後,我可以清理一下輪椅的輪子或直接到我的辦公桌進行工作。辦公桌設置80釐米高,600毫米徑深,輪椅可以來回遊走。桌面設置比較長,分區擺放多種物品,這邊我正在辦公,那邊我希望喝口水,也不需要再轉換到別的地方,輪椅一來一回就可以實現功能切換。
辦公桌上方的電視機設計了可以旋轉活動的支架,方便我在任何一個角度看到電視。我家空間整體比較小,日常使用的電動、手動輪椅、洗澡椅、行李箱,需要收納起來。所以在進門處做了一個大櫃子,徑深8 x 1米2,兩邊都可以打開,方便我的輪椅開進開出,相當於輪椅的「停車場」。客廳內取消了常規的沙發,換成可收納的牀,方便照顧我的阿姨使用。
房間裏每一個「凸出」對輪椅來說都是障礙。客廳內的餐桌、櫥櫃都隱藏在牆體內,需要時可拉出,最大程度上保證室內是暢通無阻的。餐桌的高度是根據我現有路輪椅坐高定製的,改造之前我需要用特殊的板子搭在輪椅上,改造之後可以直接坐在餐桌上吃飯了。櫥櫃也設置了拉籃的形式,東西都一目瞭然,方便拿取。
正常情況下洗手間的門比較窄,輪椅很難進,我把它改成推拉門,門寬由80釐米拓寬到1米,這樣一是沒有門檻,二是空間會更加寬廣,方便輪椅進出。洗手間內,淋浴花灑可以上下移動,我平時用洗澡椅,所以暫時是預留扶手空間,後面有需要的時候可隨時加建。牆壁上設置了緊急呼叫的物理按鈕,跟我父母的房間相連,如果有問題可以馬上進行求助。
卧室整體空間不大,牀也設計為摺疊下拉式,牀的高度與輪椅高度持平,這牽扯到輪椅使用者自己從輪椅轉移到牀上的方便的程度。儲物空間做隔斷設計,換成格子的形式,清晰明瞭,我可以清楚地發出指令,「第二排第三格」,省去來回翻找。櫥櫃衣架可以通過液壓桿拉下來,方便拿取衣物。
現在通過語音,我可以控制家裏面的燈、空調、電視、晾衣架,甚至窗簾、窗戶。以前冬天的時候晚上我會冷,凌晨3點凍醒的時候,需要叫人起來幫我把空調開開,改造後我隨時可以自己操控。其實無障礙設計都是一些個人需求的細小的設計,雖然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對我的生活改變是非常大的。
因為身體原因,我會比較容易感到冷,所以設計師在鋪設室內地暖時幫我做了特殊處理,我家的管徑距離比正常(常規距離為250-300mm)距離更小,在220mm左右,尺寸小了,地暖管長度變長,密度更密,同樣的注水量更大,整個房屋更加暖和。除此之外,室內還加裝了一台自用的燃氣鍋爐,因為市政供暖比較靠後,前期可以自用取暖,以保證全屋的温度。
對於無障礙需求來說,真正要達到用起來順手,還是要靠自己去思考每一個場景和需求。當身體出現這種殘障,最大的感受就是無力感,沒有安全感。改造後我自己在這個空間裏,所有的東西都是得心應手的,有掌控感的,對身體、心理是非常大的改變和幫助。把需要的東西放在手邊,至少我一早上或者一下午的工作時間都不需要人在身邊,給我帶來很大程度上獨處的時間和空間,這樣的情況是很珍惜,也很難得的。現在我空閒的時候會邀請朋友過來一起喝茶聊天,偶爾畫一畫油畫,也更容易發現生活中的一些小確幸——清晨的一縷陽光、養的花突然抽了新枝,會覺得生活還是很美好。
同場加映:旅行遇醉漢走近感無助 韓女創女子獨遊App 讓全球女性安全出行(點擊放大瀏覽)▼▼▼
03 無障礙家居設計:為所有人而設計
發生意外前,我受父母影響喜歡旅行,一直想把這方面作為職業發展。癱瘓後,我開始接觸寫作,用右手的小拇指關節,敲出了三部書稿。當時車禍出院後,我和父母商量把原來準備出國留學的錢拿去旅行。第一趟旅行,我去了28個國家,三個月幾乎跑遍了歐洲神根簽能去的所有地方。好幾個印象深刻的生日都在路上度過。27歲在新西蘭,那天我隨身帶着熱騰騰剛出版的第一本書;29歲在美國佛羅里達的基韋斯特準備看加勒比海的日出.......
有些國家的無障礙意識會比較普及。我在威尼斯旅行時發現,無論是遊輪、小船,輪椅都是有坡道上去的,所有的橋都用鐵板釘成坡,可以直接推上去,哪怕只有一兩個台階,都會有一個升降平台供我們使用。國內的無障礙設施,近些年在逐步完善,但離完全的無障礙環境暫時還有一段距離。
例如現在很多大型商場都是按一定的無障礙標準建設的,但為了防止電動車進入,會給無障礙的空間裏加一些石墩子,把輪椅的路完全擋住;一些旅遊景點會對殘障人士免票,但輪椅連大門都進不去,售票閘關得死死的。包括公共場所的一些坡道、無障礙通道,理應不允許有井蓋,避免落高和高差。但很多都未達到標準,如果是通過性不好的輪椅會卡住,讓使用者從輪椅上跌落,甚至喪命。如果沒有合適的環境、設施、制度,殘障人士只能成為社會的消耗者。但有比較健全的無障礙設施後,他們反而會回到社會,成為價值的創造者、消費者,不再是社會的負擔。
現在來說,家居無障礙更加關注的是肢體障礙人士,但對有聽力、語言、視覺障礙的群體來說,他們依然沒有條件獨立生活。比如疫情的時候,當社區用喇叭通知我們做核酸,聽力障礙的人怎樣才能接收到信號;當發生火災報警,他們要怎樣獲取訊息,進行逃生;甚至是患上嚴重疾病時,怎樣叫救護車,跟救護人員溝通,我需要什麼樣的服務,我的現狀是怎麼樣的。
哪怕是放在生活裏最常規的事,對他們來說也是困難重重。當兩個有聽力障礙的人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在半夜哭鬧,他們也很難及時對孩子進行安撫。這10年,我明顯感受到無障礙設施有很大的提高和改變。慢慢地從我坐輪椅每一次都要跟別人據理力爭,到現在有一些比較方便的條件、政策,社會公眾的意識也是在逐步提升的。
關於普通人的居家無障礙改造,我和設計師列出了一些要點,供大家參考:
1. 全屋可用聲控智能家居,通過語音控制實現日常基礎操作。
2. 消除地面之間的高差,實現全屋無台階,入戶門處可設置斜坡,方便輪椅進入。
3. 室內供輪椅通行的門淨寬不應小於0.8米,供輪椅通行的推拉門和平開門,在門把手一側的牆面,應留有不小於0.5米的牆面寬度。
4. 室內傢俱、電器可考慮嵌入牆體,釋放空間,保障輪椅在室內的通行暢通。
5. 供輪椅通行的門扇,有條件下可安裝視線觀察玻璃、橫執把手和關門拉手,在門扇的下方應安裝高0.35米的護門板。
6. 衛生間地面需防滑,可安裝智能感應水龍頭、安全抓杆,有條件下安裝緊急呼叫按鈕。
7. 坐便器使用馬桶,且馬桶高度不宜過高,方便輪椅和坐便器之間切換;洗手盆採用掛牆式,台下淨空大於65cm,給輪椅使用者留出膝蓋伸入空間。
8. 室內桌面或櫃面高度起碼為80cm以上,具體可根據輪椅坐高調整,留出足夠的容腳空間,方便輪椅進出。
9. 儲物空間可以使用液壓桿、自動升降設備,方便護理人員幫忙拿取。
我經常說,無障礙改造是幫助到現在和未來的自己。每個人都有老去、需要他人幫助的時候,我覺得無障礙的意義在這裏。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歡迎關注:https://www.facebook.com/yitiao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