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掉節日過度消費的壞習慣吧!4個小方法讓你的聖誕過得更有質感

撰文:伍進權
出版:更新:
如果對商業化的節日嗤之以鼻,不如重新認識節日的意義,為節慶假期安排更有意思的活動。(Getty Images)

商場餐廳之內聖誕音樂四起,櫥窗也換上紅紅綠綠的聖誕主題,氣氛漸趨濃厚。從小至大,聖誕節要不是慶祝耶穌誕生,就是外出消費,變得相當形式化,猶如年度例行公事,意義不復從前。但除了消費聚會外,究竟怎樣才能令節日變得更有意義?

節日商業化令人感到悲傷 令節日更富質感的4個建議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指出:「完美化」節慶活動的方式造成經濟和社交壓力,成為觸發情緒病的誘因。(Getty Images)

聖誕節-是個叫人又愛又恨的節日;喜歡它的氣氛和意義,拉近人與人的距離,一同感受普天同慶的快樂和喜悅;恨它早已變得形式化,好像要外出用餐、裝飾家居、送贈禮物或尋覓各類派對,擠進人群之中,才能感受節日的愉悅。在事實上,過節的方式並無對錯之分;因此,毋須拘泥於其他人的慶祝方式,讓節日成為自己眼中的一段美好回憶。

節日與平日無異。只要懂得善用時間,每日都可充滿的意義,節日也不例外。節日偏離傳統,變得商業化、形式化的時候,變相為慶祝節日置下前設,局限了享受節日的不同方式,造成錯覺;例如:聖誕節要吃大餐、單身就不能享受情人節、或者拜年要送賀禮等等,叫人為應節忙碌,甚至是刻意尋求夥伴,非常累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指出:「完美化」節慶活動的方式,造成經濟和社交壓力,倒令聖誕節變成觸發情緒病的誘因。

1. 了解節日傳統 欣賞箇中意義

當節日變得商業化,不如回歸節日的根本,認識背後的人文價值,拋開不切實際的期望和要求。(Getty Images)

每個節日都具有特別的傳統或宗教意義。重新認識節慶的由來、意義和價值,別去執著於廣告商和媒體所呈現的應節方式,放下不著邊際的期望和要求,減輕應節壓力。

正如即將來臨的聖誕節,本源於基督教耶穌降生的經歷,旨在宣揚無私大愛的精神。慶祝聖誕節的時候,不妨欣賞背後提倡真善美的價值,回饋家人或者社區,親身體會相關的人文精神,令節日更添意義。

2. 善用假期 充實生活

節日給打工仍的禮物,就是幾日公眾假期,讓人從忙裡抽空,從事有趣又充實的活動,充實生活。(Getty Images)

節日給打工仔的最佳禮物就是紅日假期,讓人忙裡偷閒,享受生活。什麼才是有意義的活動?答案因人而異。

若想借節日回饋社會,可以參與義工活動,將節日的溫暖和快樂分享給有需要的人士。對愛好學習,希望滿足求知慾的人而言,「宅」在家裡閱讀、學習一門新手藝或嘗試新事物,發掘新熱情,令節日更賦意義之餘,亦會建立與別不同的節日聯繫和回憶。

3. 與闊別已久的親友聯絡

久別重逢重是充滿驚喜。節日提供一個聯繫故人的理由,重溫關係,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滿足感。(Getty Images)

人生流流長,總會有幾個闊別多年的親友。他們未必在生活中佔重要席位,又會不時在腦海出現,但平日卻鮮有與故人聯絡的理由。不論是打個電話、寄送賀卡、或者相約小聚片刻,都能讓對方感受到真切的關懷和暖意。

久別重逢總是充滿驚喜。與故人再次見面的時候,對方總會因關係未被時間沖淡,感到陣陣暖意。二人再次相會,無形之中也能體會成長,為過往的經歷留下詮腳,叫人重新感受歲月的美好,留下一段歷久不衰的節日回憶。

4. 時間就是最佳的禮物

時間是佳的禮物,難得有時間,不如抽出時間,陪伴真正關心自己的親友,說說知心話,享受關係帶來的支持和情感。(Getty Images)

節日未必一定要送禮。為送禮而送禮,會為自己增添不必要的經濟壓力,又未必會真的能夠迎合對方喜好和要求,叫人煩惱。對知心好友親屬而言,其實時間才是最好的節慶禮物。

平日忙於工作和應酬,總會多少忽略了家人和知心好友。難得有假期,擁有更多自由時間,與其繼續應酬,倒不如花時間在「值得」的人身上,跟三五知己或家人共渡節日時光,真心交流,一說知心話,感激他們的照顧和關懷,為關係保鮮,亦能感受關係中的信任和親密,滿足情感需要,為往後的生活提供精神燃料。

(資料來源:Psychology Today、the Minimalist和Huffington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