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將日程擠滿滿 讓大腦放空:原來「過去」未如將來時時被想起
記得那年中六,在空課時間候,人人操練試卷,筆者卻愛與同學在學校花園中一的角喝茶啃小說,好不寫意。那時對青春的定義,就是敢走得慢一點。至於不再青春,就是把這點忘了。相信大多數人都一樣。
直到近來重看「偶像」林語堂的文章,當中寫道:
在懶惰中用功,在用功中偷懶;窮不至窮到付不起屋租,而有錢也不至有錢到可以完全不工作,或可以隨心所欲地幫助朋友;鋼琴會彈,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以彈給知己的朋友聽聽,而最大的用處卻是做自己的消遣;古董倒也收藏一些,可是只夠排滿屋裏的壁爐架;書也讀讀,可是不太用功;學識頗淵博,可是不成為專家;文章也寫寫,可是寄給《泰晤士報》的信件有一半退回,有一半發表了⋯⋯
偶爾用功,也要偶爾慵懶,那才是好生活。
近日看到《TIME》上的一篇文章,把「慵懶」的好處訴諸數字,或這是更有力的偷懶籍口?
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心理及腦科學系曾作研究,發現當我們不在專注任何事情的時候,如發呆或偷懶時,反而是最有「效率」的時候。「無所事事」時,我們的大腦在想甚麼?原來,接近五成的時間,大腦是在想未來、近三成是在現在、只有一成的時候浸在過去中,剩下的時候,就是空白的。不過,當我們時時以為自己會憶苦思甜,但原來「過去」未如我們幻想般時時被想起。這樣的百份比確是有趣,但最重要的是是,當我們甚麼都不做的事情,大腦正在做以下三樣重要的事:
1.大腦也需休息,原來「放空」也需要學習?
我們時時以為的休息,如「煲劇」、聽音樂等等,其實未必。報導指,大腦的休息即不用專注,也無需刻意控制思緒。這狀態令大腦休息,也可令後來更專注。要達到這效果,就要做一些自己享受、容易或習慣性的事,如跑步或散步,但暫且放下電話。
2. 「忙」於計劃,做計劃不了
當下忙碌,很多時只為了將來。但原來,當我們太過忙碌,更不能想到將來,到頭來或只是白忙碌。根據醫學期刊《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的文章,他們指出放空時,大腦想將來的次數,一是平日的14倍。
雖然,會否行動就是另一回事,但「策略性庸懶」令確是可以令我們反思想要的將來。
*怎樣可令大腦真正休息?
3. 停下來,才有新念頭
相信不少人工作,也時時走進死胡同,不只是身體疲累,也總是覺得想不出新的念頭。而當我們休息的時候,「放空」的大腦就會更容易把過去、現在與未來聯想起來。這比只是極度專注更易有創意念頭,這也令筆者憶起,曾讀過一篇報導,指公司最高效率、最能幹的員工不是工時最長的那些,反之是那些不時「行行企企」,定時小休的員工。驗證了不斷埋首工作也不見得有最好成績,反而,偶爾慵懶一下,不知是否真的會推進工作,但起碼賺了悠閒。
Sources:TIME
【周五心意運動.讓#心意成為眼和耳】您捐一份$50晚餐錢,已可撐徬徨新失明人士適應轉變,重啟自主新生活,即到「01心意」平台捐款支持【香港失明人協進會】新失明適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