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職場態度】零負擔社交:我是來工作賺錢,不是來交朋友的

撰文:許芷婷
出版:更新:

每週與朋友們摸摸酒杯底談心,已成例行公事。意想不到的是,是真的談公事,話題離不開工作上種種。不過,其實所謂的工作不順,大多是有關人際關係。
有關這點,「荷蘭式工作態度」或值得我們借鏡。

(officehabitat@instagram)

我不是來交朋友的,下班後的時間是自己的。

工作順心,同事如戰友,並肩作戰,同心協力,那當然好。但世事豈能中盡如人意?

在香港,有不少公司鍾情「Team Building」,即花一、兩天一起做工作以外的事,建立關係;筆者又曾聽聞有朋友因業職不錯,獲獎勵整個組別一起到國外旅行。筆者連聲讚好,心想的卻是:「三天四夜,還得分享房間,怎麼更似加班?獎勵何不加薪?」這等事筆者一點都不喜歡,只因覺得,同事不能無緣無故成為交心好友,而日夜工作的我們,下班後又怎想浪費時間應酬點頭之交呢?正當筆者思慮自己是否性格孤僻時,看到嫁到荷蘭的台灣作家林昭儀寫下的一件趣事,以下節錄:

有一次,我和荷蘭人談起台灣有員工旅遊,即全體員工一起度假數天。結果他們很激烈回應我,他們說:「要跟同事們一起過夜度假?一點吸引力都沒有,我可一點都不想去,放假時還要看到同事多痛苦!這樣的度假,回來後我大概還要再請一個禮拜休假恢復!
林昭儀
(《Equals》劇照)

原來,荷蘭人把工作和社交分割得十分清楚,一般不會與同事們建立十分深厚的關係,下班後更甚少相約,除非是本來相識,或是較為年輕的一輩。甚至會有人說:「我是來工作賺錢的,不是來交朋友的。」

相信只要有這樣的想法,便能省下更多心思與時間,來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人和事上。工作上的好友是「獎勵」,而非理所當然。

(officehabitat@instagram)

不在意別人感觀,最重要實事求是。

記得數年前,在一次工作需要跟一位前輩合作,事前特地做了很多準備,還是十分緊張,跟友人傾訴:「要是他覺得我不好怎辦?畢竟我也是新人,他大概覺得我的意見不重要吧。」友人道:「他覺得你怎樣,也不重要啊。他的意見,你也不一定要接受。」事隔數年回想,不過那時自己自信不足罷了,特別是我們喜歡濫用「年輕人要謙卑」這類的處世之道。

在荷蘭的職場中,打工仔不時更換工作,因為他們絕不委屈自己做不喜歡的事,也不會因為想東想西而留在原地,讓自己不開心,更不會因為對方是上司或職級較高,就做個圓滑的人,看到老闆有錯,還是會一樣指出,實事求是。畢竟,對世界圓滑,有時便是對自己不圓滑,要二者選其中一,你又會怎選?

(《The Intern》劇照)

年輕人不要怕「蝕底」?還是要積極爭取權益?

從小學習,默默耕耘是種美德,但事實又是否真的如此呢?又從何時開始,「蝕底」也算是種技能?

長輩們總會語重心長地說教,年輕人不要怕「蝕底」,因為每次都可以是很好的學習機會。不過,踏進社會大學後,我們確不再是學生了。學習是自己的事,不一定與工作掛鈎,而工作受薪,工作環境宜說理,而非情。「年輕人不要怕蝕底」,絕不能把此當成所有不合理情況的擋箭牌,因為也要看是「蝕底做甚麼」,很多時候或只是白忙碌。

荷蘭的那一套會否比較明智呢?在荷蘭文化中,要是老闆提出額外的工作要求,荷蘭人會直率地指出自己需要加班完成,亦會提出自己的幫助並非理所當然,他們亦不想自己的主動成了慣例。到了薪金調整的時候,亦會非常積極。而老闆亦欣賞努力增取表現,而非只會答應的人,因為他們相信一個會為自己增取權益的人,同樣也會為公司增取權益。

踏入社會後,一天有大部份的時間都在工作,荷蘭的那一套,或未必是最適合香港的那一套,但在筆者看來,卻是最能保存自己的那一套。

以下的荷蘭職場文化,你又「認同」幾多?==>

Sources:《比工作更重要的事-荷蘭人快樂至上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