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說明書】眼淚教會我們的事:雨後不一定天藍,敢哭才是勇敢
「我們生來負著期盼一聲哭了才算,怎麼到了現在一切變得不自然。」
這是何韻詩的歌,由吳青峰填詞,並不是最耳熟能詳的一句,卻是筆者最喜歡的一句,道出了哭,不過人類本能。
「誰說人生苦短,我們有淚不輕彈?」
-一星期哭一次,對身體有益
哭,是本能,但我們所受的教育,卻是在壓抑本能。甫一出生,還未睜開眼睛,哭聲便先至。七情六欲,卻是以哭先行。聽說,要是孩子沒有哭,醫生還會搔弄小小腳板,因為哭了,就安全、就健康了。可是,白紙一樣的寶寶一走進塵世,由初次跌倒,媽媽利誘:「別哭了。」到長大,「男兒有淚不輕彈」、女子哭是「玻璃心」。人生苦短,人生得意需盡歡。卻沒想過,沒由來如何「得意」?又由多少的「失意」領悟而來?過份壓抑,強求快樂,絕對是虐待自己。
雖然「領悟」這詞實在不能量化,只能「心領神會」,但也不是無憑無據的。根據英國獨立報的報導,日本學者指出,比起大笑、睡眠或是一杯溫熱的咖啡,哭是最能減壓的。本是日本高中老師的吉田先生稱自己為「眼淚老師」,致力宣揚「流淚」其實對身體有益,還跟東京東邦大學合作,開辦工作坊讓師生正視自己情緒,不要壓抑。
他說:「流淚能紓緩心情,一周一哭對身體有益。」
*但壓抑太久,不是每人都無端白事「悲從中來」吧。以下便是吉田先生及筆者的「流淚小貼士」:
「誰讓你認為一定要強悍?」
-哭,跟個性沒有關係。愛哭的人反而更難患上抑鬱。
很多人壓抑,就是因為把「哭」與「軟弱」掛勾。
其實,除了吉田先生外,早於1981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William Frey博士已曾作出名為《Tear Expert》的研究,指出哭能釋放安多酚,甚至能帶來快樂,保持心理健康。
相信對於眼淚的功效,大家或多或少都聽聞過,但更有趣的是,他們的研究更指出,會哭與否跟個性沒有關係,而時不時會哭的人心理還比完全沒哭的人心理更健康。例如,在研究中,與世隔絕、自信心低落、生活在極大壓力下的人,他們反而沒有時時哭;有些心情抑鬱的人,甚至完全沒有哭。美國心理學會卻指出,因為壓力而令生活有障礙的患者,與健康的人比較,就是他們會認為哭是軟弱的表現,或認為這是對自己的生活失去控制。
會哭與否,根本不一定跟周圍環境與個性有必然關係。反之,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情緒與如何䆁放。那我們還要盲目抑制情緒,苦了自己嗎?
【100種女生】辭10年高薪厚職 逆流開書店:別把安全感只放錢上
【金庸逝世】愛情成長:少女慕楊過,中女愛段譽,那結婚要找⋯⋯
「生命中必需有一些遺憾,雨後不一定會天藍」
-敢哭才是真正勇敢。
生命美好,生命也可以不美好。
村上春書熱愛寫作,但他先學會了堅持,第一部得獎小說是在廚房裏寫的;太宰治是富家子弟,一生求死,多次自殺卻次次有愛人相伴,他的抑鬱情緒寫成《人間失格》,至今仍然暢銷;楊絳與錢鍾書經歷文化大革命,「知識份子」命最賤,可寫出來的卻是筆者看過最溫婉、最甜蜜的《我們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Alice Munro是年暮才得獎的,結婚二十載,卻只為安穩的生活來寫作,她道:「人生不能沒有遺憾,但我們都是這樣過的。」
就似吳青峰寫道:「我們生命中必需有一些遺憾,雨後不一定會天藍。人生苦短,累的話就停下喘一喘。」
一花一世界,能哭的話,應該還未算差。
Sources:The Independent,The New York Times, Japan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