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李小龍拍第一部戲 伍錦霞:荷里活「唯一」女導演傳奇一生

撰文:一条
出版:更新:

在中國電影史上,有個重要的女人,可能被很多人忽略了——她叫伍錦霞。在1930年代的國內外媒體報導中,她被稱為「中國第一個女導演」、「荷里活的電影天才」。伍錦霞出生、成長在三藩市,是第三代華人,會說粵語,會寫漢字,本人很美,但一身男裝,喜歡別人喊她「霞哥」。沒受過專業的電影訓練,靠在戲院兼職售票員時看的1000多部電影,自學成才做導演。

編輯:陳星(一条)

1935年中日戰爭爆發時,年僅21歲的她,就闖蕩荷里活,監製愛國粵語片《心恨》。伍錦霞還創造了很多個「第一」:第一個到荷李活、夏威夷拍片的華人女導演;第一次讓李小龍在電影中出鏡;拍攝第一部全女星主演的華語片《女人世界》,清一色36個女明星大膽出鏡;她還是現在盛行的中外合拍片的第一人。她能製、能編、能導,一生在香港、荷里活共執導11部電影,還做發行,把邵氏的片子賣到全美洲,荷里活重量級華人攝影師黃宗霑,也對她讚不絕口。

伍錦霞一生從未結交異性戀人,也從未結婚,但很有女人緣,到最後也是一位女朋友把她送進醫院。

伍錦霞 (一条提供)

去世時,《紐約時報》刊登了她的訃告。那之後,她就鮮少被人提起了……直到百年後的今天,紀錄片導演魏時煜,機緣巧合發現了她的故事,把她的一生整理出書《燦若錦霞》,並拍攝了一部關於她的紀錄片《金門銀光夢》。同為女導演的許鞍華,看完伍錦霞的故事時說:

假如你問我:你寧願做許鞍華還是伍錦霞呢?我一定會回答:伍錦霞!那真是一個徹底釋放了的人生呀!

鮮為人知的「中國第一個女導演」

自述:魏時煜

我讀博士的時候,發現女導演是很少被寫進電影史的。作為一個女生,在電影史裏面看不到女導演這件事,總覺得有點蹊蹺。後來在電影資料館看到一個很小的資訊,說1937年的時候有一位女導演叫伍錦霞,她拍了一部電影叫《民族女英雄》。然後直到2004年,我才看到一本《香港跨文化電影研究》,有一章專門講伍錦霞,大概把她的一生都給串下來了。看完,覺得她的故事很有趣。之後也是機緣巧合,有一個舊貨店主在三藩市的一個大垃圾箱裏面,發現了四本相簿、上百張劇照,都是伍錦霞的。我是在之前有人10年研究的基礎上,了解到伍錦霞的線索的。

2009年的時候我第一次去三藩市,找到了伍錦霞的妹妹伍錦屏。之後幾次去到美國的紐約、夏威夷、加州,希望能從她的親朋好友那裏,尋訪伍錦霞的足跡。有了這些前提,我們就開始幫伍錦霞拍一個紀錄片。

金門銀光夢(一条提供)

三藩市華人富商的女兒

伍錦霞是1914年出生在三藩市,那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她算是第三代華人。她的父親叫伍於澤,是當地華商。家裏有十個兄弟姐妹,她排行老四。當時整個的美籍華裔歷史,都是一個非常辛酸的歷史,美國本土還在實施《排華法》,她們只能在唐人街生活和學習。她的父親堅持孩子要學習中文,在家只能講中文。伍錦霞小時候讀的是女子中學,在協和學校上中文課,還很擅長書法。

她家附近有「大舞臺」戲院,主要會放映荷里活的電影,偶有華語片,還會有許多巡演的粵劇演出。課餘,她就跑到「大舞臺」打工做售票員,可以溜進去看電影。她在那邊據說是看了1000多部電影,對電影的認識,全部都是這樣看電影自己得來的。她個子不高,應該1米5左右,剪一個短頭髮,她頭髮後頭是推上去的,耳朵是完全露出來的,看起來像一個男生一樣。有女記者形容她,「喜歡穿訂製的西裝和長褲,嘴唇線條柔和,面頰輪廓分明,看上去好像只有17歲。」對她的印象,全部都是從這一幅幅年代久遠但仍然清晰的照片中產生的。當她的故事被挖掘出來時,每個人都為她驚奇。

監製一部愛國電影 成為荷里活的華人天才

伍錦霞從沒受過專業電影製作的訓練,但是第一次監製已經做得風風火火。當時國內已經爆發了抗日戰爭,有一部聚焦淞滬抗戰的電影《十九路抗戰光榮史》,被帶到了加州放映。海外華人們看到祖國和同胞受到這樣的侵擾,就很想做點什麼事情。不少三藩市的商人們考慮投資華語電影,其中就有伍錦霞的父親伍於澤。他們就集資成立了光藝聲片公司,這個公司的地址就在伍家:三藩市華盛頓街1010號。公司還拍了一個愛國電影,叫《心恨》,講的是一個戰爭中的愛情故事。伍錦霞獲得機會,聯合監製。她行動力非常強,想到什麼她馬上就做。她那時候才20歲出頭,就在荷里活日落大道租下片廠,拍《心恨》,8天完成拍攝。其中所有的攝影師、錄音師等技術人員都是荷里活人員,然後編劇、導演、演員,都是華人,女主角是大舞臺劇院的粵劇花旦韋劍芳。還有一個人參與這部電影的策劃——黃宗霑,他是當時極少數在荷里活工作的華裔之一,之後也是荷里活最偉大、最著名的華人攝影師。

伍錦霞在荷里活片廠留影(一条提供)

第二年,伍錦霞和女主角韋劍芳兩個人作為代表,帶着片子去香港上映。當時香港最好的皇后戲院,本來是只放西片的,粵語片《心恨》竟破天荒在皇后戲院做了首映。片子的放映很成功,放了一個多月,然後到廣州、新加坡去放映,很是轟動。伍錦霞的名字,也伴隨着電影的宣傳,出現在香港各大中英文報章中,「一部荷里活電影的監製」。當時還有宣傳說,這部片打破國片五項紀錄:第一部彩色影片(有兩卷彩色膠片);第一部在荷里活拍攝;第一部空戰場面;第一部在歐美上映;第一部在荷里活各大戲院首映。當時的中英文媒體都對伍錦霞有報導,於是她的愛國形象就此樹立。

大膽拍第一部全女主的電影 清一色36位女明星

伍錦霞在香港繼續拍攝愛國電影,她真正執導的第一部電影是《民族女英雄》。當時主演是一線明星的鄺山笑和黃曼梨,還有韋劍芳出演。參與編劇的是一個年輕的作家,叫余寄萍。《民族女英雄》也很成功,每個人都很喜歡陽光、豪爽的伍錦霞。大觀影片公司的趙樹燊,覺得她很有才氣,找她拍《十萬情人》,當時伍錦霞就提了一個條件,必須是韋劍芳主演。大家都說那是因為兩人是女朋友,更是因為伍錦霞有商業頭腦,她知道該怎樣捧紅自己的演員。

那前後,另外有三家不同的電影公司都邀請她做導演,所以她一共在香港拍了5部電影,《民族女英雄》、《十萬情人》、《妒花風雨》、《一夜夫妻》,還有一部1939年首映的《女人世界》。這些電影其實在當時叫作「家庭倫理片」,這幾部都是以女性角色為中心的,結局都不是happy ending的,裏面那些女主角也都不是賢妻良母。《女人世界》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部,原名叫《三十六女天罡》(36 Amazons),36個女人一台戲,主角就是36個不同行業、不同階層的女人。廣告說「全部清一色女星並無一個男人在內之破天荒、最大膽、浪漫、風流、香豔巨片。」你想一想,現在如果你去拍一個這樣的電影,也是有創意的,大家都會去看。

+1

在拍攝這5部電影期間,抗戰全面爆發了,但伍錦霞還是一直都留在香港。原因是還有電影沒拍完,香港媒體對她也依依不捨,她一直拖到1939年9月才登船回三藩市。拍電影這個事情,已成了她生活的核心。於是剛回到三藩市沒多久,她又去荷里活了。

創立自己的電影公司 把華語片賣到全美洲

回到荷里活後,伍錦霞開始着重研究B片,就是小成本的電影,一個星期能拍一部那種。說來也妙,其實李小龍出演的第一部電影,是在伍錦霞的片子裏,1941年的《金門女》,李小龍在裏面演一個女嬰。這一部電影是以海外華人社區為抗戰募捐的「一碗飯運動」為背景的,裏面有一個女嬰的角色,然後他們當時到處在找女嬰由誰來演,當時剛好李小龍出生不久,就把李小龍給找來了——戴着帽子的李小龍,在搖籃裏頭有個鏡頭。伍錦霞全家都是粵劇迷,李小龍的父親是一個丑生,伍錦霞跟李小龍的父母關係是很好的。

李小龍扮演的女嬰(一条提供)

再之後,伍錦霞決定自己獨立,成立了銀光公司,繼續拍片子。比如改編自經典婚外戀小說的《虛度春宵》。比如在夏威夷華人社區拍攝的電影《怒火情焰》,這在當時華人圈引起轟動,我查了當時的華人報紙,都對它有連續報導。之後,伍錦霞也是常常作為荷里活「唯一女導演」,受到報刊訪問。除了能製、能編、能導,伍錦霞還做電影的發行。她就跟「邵氏」的前身「南洋」買片,然後把這些香港華語片,賣到整個美洲,包括三藩市、洛杉磯、紐約、哈瓦那、智利、秘魯……我有查到過古巴的華文報紙裏,也報導過伍錦霞來了。

以前我們說《臥虎藏龍》是跨洋電影,這是2000年的電影。這樣回溯過去的話,就會發現三四十年代的時候,跨洋電影在華語電影圈裏面其實是一直不斷的。伍錦霞對跨洋電影的貢獻,是她之後去了紐約時候的事情了。去到紐約,她的事業、生活依然風生水起。

到了紐約,開餐館、拍合拍片 繼續風生水起 

1949年的時候,整個中國的內戰也結束了,二戰也消停了。紐約那邊的華埠興起,她就和當時的女伴小非非商量,說我們去紐約。去到紐約之後,她發現許多粵劇演員也滯留在那裏。這些人沒有生計怎麼辦?伍錦霞就開個餐館,叫「寶寶餐館」。她就有點像一個大哥一樣的,去照顧這些新移民。

那麼寶寶餐館當時受歡迎的程度是什麼樣的?它是屬於高級餐廳,就主打幾個菜。有個叫蝴蝶蝦,還有個鐵板牛肉,還有一個叫做檸檬雞,就幾樣特色菜式。還有一例蛋花湯,到伍錦霞這裏就變成叫「八寶蛋花湯」,切點蝦肉進去,有點豆腐,還有各種菜。可以看出她是一個很有創意的人,儘管她也沒學過怎麼開餐館,這個餐館還是很火。

後來她又在紐約開了伍錦霞餐廳,寶寶餐館有很多明星出入,包括馬龍.白蘭度,美國作家田納西.威廉斯,再後來搬回唐人街又開了「漢宮」。得了四屆亞洲影后的林黛小姐,當時一線女演員任劍輝、白雪仙都是伍錦霞餐館的常客。她的餐館還上了《紐約時報》,幾次被紐約的美食家評為二星食府(最高為三星食府)。她在紐約還有自己的戲院「中央戲院」,來放自己發行的片子,有時也可以演粵劇。

同時,她跟電影界一直都是有聯繫的。當時小燕飛(香港粵劇影星)到了紐約之後,邀請伍錦霞一起拍《紐約碎屍案》。伍錦霞拍紐約華盛頓這邊的外景,在香港部分是大導演胡鵬來拍。這部電影很特別,跨洋拍攝在當時是很罕見的,這個片子當年在香港放映時,非常轟動。但是這部片子,也成了伍錦霞的收山之作。

「霞哥」傳奇

伍錦霞人生最後的20年,都是在紐約度過的。她應該是去世前半年左右,才發現有癌症。她的妹妹伍錦屏說,那時候她好像已經有預感了,就回了一趟三藩市,把所有的兄弟姐妹都探望了一遍,然後就回去了。1970年,55歲那一年,她在紐約逝世。當時訃告發在《紐約時報》上:「唐人街中餐館的產權擁有人,曾經在香港監製和導演電影,並把中國戲曲戲團帶到美國。」

我去加州的時候,第一個去的地方是她的墓。她的墓上,簡單得只有她的英文名在上面:「Esther Eng」。我想起當伍錦霞的第一幅影像出現在我眼前的時候,我就被她迷住了。儘管在劇組中,她是身形最小巧的一個,但是她總是精力充沛、態度沉靜、氣質獨特。如一個香港記者所說,「一叫她霞哥,她喜笑顏開,叫她伍小姐,她就皺眉頭。」

她的墓上,簡單得只有她的英文名在上面:「Esther Eng」。(一条提供)

在尋找她的足跡和拍攝這部《金門銀光夢》期間,我發現了其中的美籍華人史,女導演史、華語電影史,甚至中美關係史。而伍錦霞,這位一生男裝、特立獨行的奇女子,這位差點被忽略的人物,一生數次跨越太平洋,也跨越了種族、文化、語言與性別的界限。她第一次執導影片之後,被當時的媒體《藝林》雜誌稱為「中國第一個女導演」。儘管在現在最新的研究中,首位華人女導演是黃女娣,中國境內第一位女導演可能是謝采貞,但因這兩位都只導演了一部電影,而伍錦霞在影壇有十幾年時間,她才是真正開創女導演傳統的人。

女性歷史一直缺失這件事情,是全世界的女性都要面對的。但是事實上是不是真的只有那麼少的女人值得被寫入歷史?——並不是的。但是女性的歷史由誰來寫?——必須大家來寫,女生特別要更加把勁來寫!

按圖看伍錦霞的舊照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