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熟女看電影】重塑《耶穌的女門徒》 在聖經中她們從來被忽略
《耶穌的女門徒》--一個關於聖經人物抹大拉瑪利亞的傳記。
意料未及的,當看完電影,竟讓筆者翻開那封塵已久的聖經。不因為受「聖靈」感動而牽起昔日情緒,而是滿腦子的疑惑。續看從前略過的章節,依舊地每個中文字都看懂,可就是不明它的含義。少了情感投放,字句被安排地堆砌著,更是冷冰。
電影以女性視點出發,重構耶穌、瑪利亞與眾門徒從瑪格達拉傳道至耶路撒冷的事蹟。公元一世紀,特立獨行的抹大拉瑪利亞不甘盲婚啞嫁,其反常的舉動被家人視為邪靈附身,找來當時被稱為「治癒者」的耶穌驅鬼。聽到耶穌的宣教後,她不惜眾叛親離,加入傳道行列之中。但當時乃父權思想的社會,被男門徒輕視、婦女們的質疑、將要面臨信仰的重大危機⋯電影為聖經中聲音微弱的她和她們,記下溫柔而有力的一章。
「我們只是女人。」
女門徒與男門徒
有說瑪利亞是名妓女,亦有說她是耶穌的妻子,更為他誕下兩名孩子。電影開宗明義要為她平反,重新審視女性在基督教上的地位。可惜其中文譯名確實「倒米」,看似直白又吸睛,但有必要強調「女」門徒?女門徒是女門徒,男門徒是門徒?再度的邏輯謬誤。因著對聖經的不了解,筆者向修讀神學的朋友請教。這樣受爭議性的一個人物,她的史實確是無從考證,再引用各學者的論據亦無意義。不論電影採用哪套說法,其實都是幫助想像的一種,而想像又是加深理解信仰的方式之一。
可肯定的只有:
瑪利亞是住在抹大拉城的一個女子
主曾從她身上趕出七個鬼
她站在十架下看著主為世人代罪受死
留在墳墓旁親視主被埋葬
她是最先見證主復活的人,並告訴其他門徒。
「你愛我的兒子,對嗎?那就要預備跟我一樣。」
「那是甚麼?」
「失去他。」
聖經 父權話語下的性別歧視?
主流的福音派以父權思想為中心,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他們不感興趣或者未敢大肆討論聖經女性角色,偶爾提起婦女替死後的耶穌擦身,而有關於她們的生命、傳道、女性地位則甚少提及。聖經中,以女性命名的章節只得以斯帖記和路得記。而事實上,耶穌身邊有一群默默為天國作工的婦女。在滿滿的霸權話語下,女性領袖的描述著墨不多,頂多就是附助的角色。
「今天宣教的內容該是甚麼?」
「因為我們是女人,所以連宣教的內容都有別於男人?」
女性主義的興起,伴隨著的是女性神學的探討。第一代的女性神學家,試圖從宗教裡頭引伸性別失衡的宏大論說。亞洲代表郭佩蘭所宣揚的後殖民婦女神學,嘗試於性別定位和亞洲神學中表述自身。聖經中,罪惡的開端始於女性--夏娃,那亦是上帝給予自由意志所衍生的後果。因此,成就了「我必多多加增你懷胎的苦楚;你生產兒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戀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轄你。」作為男人掌權和自覺優越的理據,女人甘心順服就範,就演變成男尊女卑的父權體制。
差別待遇所帶來的歧視,原是造物者按功能所分配。宣揚平等卻又把女性放於「下靶位」,這矛盾又如何解釋?自不然有人強調聖經的核心思想:「神愛世人」,愛的深度是一視同仁,從不厚此薄彼。不分貧富、種族、老少,如此,男或女亦然。
「信」的本質就是情感主導
確實,電影的討論重點不在於耶穌與信仰之上。戲中呈現了耶穌軟弱的一面,當祂得知預言後的恐懼和內心掙扎,連釘十架的經典場面亦不夠瑪利亞奮起受浸一幕所震憾,以反襯出她的堅定不疑和忠誠。唯獨一幕,令筆者觸動落淚,正是瑪利亞被耶穌宣教所觸動之時。
基督教常提及的「信、望、愛」,以「信」先行,何謂「信」?猶記得牧者以希伯來書11:1 作答:「信,就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不知不解,怎樣信?尤其在這資訊泛濫的世界。哭點莫名其妙,肯定不因為離棄信仰的愧疚,大概是出於對堅定不移的信徒有著從心而發的佩服。世界上,有太多不同的邏輯和規律所運行並存。彷彿對立的科學和宗教,一方以理性行先,另一方則以情感主導。筆者眼中,「信」的本質就是情感主導。儘管準確度百分百的算式,亦局限於現有的知識理解。你有你的數據引證,他有他的神蹟見證,都屬「眼見為實」。如此,「信,就是未見之事的確據。」是正確的,因為大家都僅抓著所謂的「確據」在立志。
比起心靈慰藉,信仰更有像原則般存在的必要性。人總深信,人無原則而不行,無神論也是種信仰。就是不甘承認自己的愚眛和冷感,沒有找到一套所確信的理論,道理跟無夢想的「鹹魚」一樣。不得不承認, 筆者仍是一條從容淡定的鹹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