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代都是完美主義者?越執著越抑鬱,社交媒體是兇手!

撰文:許芷婷
出版:更新:

踏入2018,大家除了回顧去年做了甚麼,也為未來一年訂立新目標。筆者自問不是「完美主義者」,只求盡力而為,無愧於心就可以了。但身邊卻不乏這樣的朋友,事事力臻完美,一點瑕疵他們都接受不了。究竟這樣的性格能否真的令他們更「完美」,還是苦了自己?

《Melancholia》電影劇照

完美背後-越執著越抑鬱!

《一念無明》

訂立目標、力求完美本是一件美事,但過於着重結果,便會本末倒置,徒添壓力。《心理學公報》近來發佈一篇文章,指我們這一代確是比老一輩對自己更嚴謹,但完美背後卻是抑鬱。

研究分析超過四萬位於來自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的大學生。他們需填寫問卷,測試他們對「完美」的追求。測試結果發現,對比起上一輩,我們這一代我「完美指標」明顯上升。研究同時指出,追求完美背後,也是在自己身上施加無比的壓力,嚴重影響精神健康,於是我們這一代更易患上抑鬱症,焦慮,甚至有自殺傾向。
 

延伸閱讀:【你不是真正的快樂】2018目標:不儲錢不「上位」,只求快樂?

新一代更抑鬱,社交媒體是兇手!

《玩轉腦朋友》

筆者有一次找資料,竟找到一個名叫「比賽網」的網站,它列出了香港所有大大小小的比賽,最「傳統」的拼字與算術不在話下,竟連手工藝與魔術等都有比賽,而對象竟是中小學生。我一邊與男友笑話,說孩子們這麼小便要事事競爭,弄得我也十分緊張。說着說着卻笑不出來了,小孩子就連興趣也要一較高下,那何時才可以放輕鬆?

這研究的作者就指出。我們這一代事事都要完美,社交媒體就是「罪魁禍首」它讓我們更容易比較,也令我們更好勝-即使Facebook 和Instagram 所反映的未必是真實的生活。好勝之心,或許是與生俱來的,但隨着漸漸長大,生命中的旅程彷彿都在加強我們的好勝之心,而社交媒體就將這種好勝心推至顛峰,皆因我的生活再美好,總有別人的生活比我更美好,追求無止境、也不存在的「完美」生活。

分清「盲目追求完美」與「自我進步」

(《wild》劇照)

對自己要求高未必不好,但世間是否真的有所謂完美?要執著的話,我們總能在雞蛋裏挑骨頭。追求這「不存在」的目標只會令我們感到非常挫敗、失望與自我否定。研究的作者就認為,這只是一個惡性循環,要走出這死胡同,唯有分清「盲目追求完美」與「自我進步」。

所謂「當局者迷」,不再沉迷「完美」的方法就是給自己空間。例如,若你已經把所有時間都放到工作上,還是認為自己不夠好、還可以做更多,那不妨減少工作的時候,發展一項只求快樂與放鬆的興趣,或是做做運動。如我喜歡在空餘時間做瑜伽,每星期的小進步都讓我有小小的滿足感,更重要的是,讓我有空間與時間清空腦袋,回過頭看,便會發現工作不是你的全部,又哪用以工作的小小失敗令自己憂慮。

參考資料:refinery29, Psycholofical Bulletin

延伸閱讀:【2018目標】「快」是一種強迫症?慢慢來其實會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