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取向】同性戀原來同阿媽有關? 追蹤染色體解hehe之迷
撰文:梁苡珊
出版:更新:
同性戀是先天還是個人後天的選擇,就如是「有雞先定有蛋先」的問題,一直爭論不休,甚至因為這種不明確的成因,令不少同性戀者多了個「理由」被歧視。不過近日有研究指,或許同性戀是根據我們基因而定。
美國伊利諾州北岸大學(NorthShore University)一份最新研究聲稱發現決定男性是否為男同性戀者的基因。科學家研究超過2000位對象,發現兩對染色體有機會影響男士的性取向。不過研究同時都指結果屬初步,有待將來再有進一步研究結果。
是次研究邀請了1077位自稱同性戀者及1231位自稱異性戀者參與,以上全數受訪者均為男士,科學家從研究對象的血液及唾液中獲得DNA,並發現當中位於染色體13及14中的遺傳物質有機會影響男士的性取向,而染色體13及14則位於有機會左右性取向的基因中。
事實上,以上的研究並不是首個與性取向相關的遺傳學研究。早在1993年,美國遺傳學家Dean Hamer曾邀請家中有多於一個男同性戀者的家庭作研究,並指男同性戀者的基因是源於生母的X染色體,當時他指出X染色體的一端有著令男性成為同性戀者的遺傳物質。
負責是次研究的心理醫生Alan Sanders指「是次雖只集中研究男性的性取向,但最終極目標是希望找出,生物學上是否對性取向有所影響。」換句話說,就是希望解決,「到底性取向是先天還是後天」這個爭論。不過研究團體同時都承認,今次的結果只能顯示,找到的遺傳物質只是「有機會」影響男士的取向,並非認定該物質左右男性的性取向。要確定「同性戀基因」的存在,還需等待日後更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