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服飾絕美!史學家鑽研20年復刻:圖案、紋樣皆藏文化象徵
服飾史學者陳詩宇又火了。今年央視春晚舞台上的《年錦》,其中展現的20套絕美服飾,都由陳詩宇參與復原考證指導,被觀眾譽為最賞心悦目的節目之一。
今年是陳詩宇從事古代服飾研究和復原的第20個年頭。他曾擔任《清平樂》《國家寶藏》的歷史服飾指導,也是社交網絡上最早一批普及中華服飾文化的大V,見證了漢服回潮「從0到1」的過程。
春天伊始,一條服飾主理人Tiff來到北京,拜訪了陳詩宇的工作室。在這裏欣賞到了他們團隊復原出來的各色服飾,並上身體驗了古代美人的裝束。(點擊放大瀏覽)▼▼▼
編輯:魯雨涵 劉亞萌(一条) 責編:倪楚嬌(一条)
01 最賞心悅目的節目
Tiff:《年錦》這個節目頗受大家喜歡,在服飾的籌備上面,有沒有您自己的一些小巧思放在裏面?
陳詩宇:這個節目的核心是中國傳統紋樣之美。中國傳統紋樣的素材庫是非常龐大的,我們在成千上萬的紋樣中,最後選擇了20多種呈現,不只有美,還寄託了更深層次的文化象徵。比較早期的漢代,很多紋樣都直接來源於自然山川,比如我們選擇的雲氣紋、山巒紋、日月紋,展現了宏偉的自然。到了唐代,我們聚焦在動物上,像獸類的雄獅,天上飛的鳥雀大雁,包括神話裏的龍鳳。宋代則更傾向於植物紋,比如牡丹、菡萏、梅蘭竹菊。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明代。明代有個特點就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很多吉祥紋樣都是為了節日專門設計的,比如過中秋節要用玉兔文,端午節用五毒文。
這個節目我們第一個選中的就是關曉彤身上的「大吉葫蘆紋」,本身就是明代人在過新年的時候常用的一個圖案。裙子上使用的「仕女宮燈」紋樣,代表了新年期間另一個大節——元宵節,既具有時代的代表性,也有非常美好的寓意,希望通過春晚的時間給大家帶來祝福。
Tiff:古人着衣有一個非常有趣的點,就是常會有完整的定製過程,不像現在我們有品牌,有成衣。在春晚節目的籌備中,有類似這樣的過程嗎?
陳詩宇:我們知道中國人很講究着裝禮儀,不同場合需要穿着不同服裝。比如中國人重視過節,每個節日都會給自己選配,甚至設計一套過節的着裝。如果是國家性的慶典活動,需要設計大禮服,會先由禮官進行文獻上的考證,然後畫出服裝小樣,中間經過多次的調整,最後再進行成衣。我們在文獻當中還能夠看到記錄,皇帝或者嬪妃和設計者溝通,希望服裝設計出來是什麼樣的,就像今天的高級定製一樣。這次其實也差不多。四位表演者每個人的形象氣質都不太一樣,具體朝代的具體服飾,都要綜合在一起考慮。
比如我們給劉濤老師選配的是一套東漢方案,以紅黃色調為主,展現漢代相對莊重、大氣渾厚的氣質。劉詩詩的搭配相對濃豔一點,也符合唐代文化交融、自信開放的時代氣質。到了宋代,傾向於文雅柔美的風格,也符合李沁比較清冷的觀感。最後明代的關曉彤年紀較小,所以選擇了一套視覺相對年輕的服飾。在舞台的後排,我們還額外展現了16套漢服作為補充,每一套的靈感和依據都來自於博物館的館藏、出土文物、文獻,有的本身就是在博物館裏展出過的展品。通過這20套的呈現,讓大家感受到漢唐宋明以來,中國的服飾之美和紋樣之美。
同場加映:中國古典美女妝容服飾 從30款眉妝、胭脂、花鈿看古代東方美演變(點擊放大欣賞)▼▼▼
02 古人也喜歡趕潮流
Tiff:陳老師能詳細為我們介紹一下,中國服飾在各朝各代的風格和演變嗎?
陳詩宇:古代的時尚變化是非常迅速的,我們現在的時裝款式,其實在歷史上經常出現,甚至出現得很早。比如説戰國時期,當時最流行的一個服裝叫深衣,上衣和裙子連在一起,把我們的身體深深地包裹起來,所以叫深衣,其實就類似現在的連衣長裙。在湖北江陵馬山楚墓,就出土了一批深衣款式的服裝,我們對它進行了復原,這批服飾也可以説是中國錦繡的開端。這種交領右衽、寬袍大袖的款式,展現出來戰國時期的莊重大氣,也代表了中國早期服飾審美的一個特徵,影響了後世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歷史上相對正式的着裝都是交領右衽、寬袍大袖的。經過魏晉南北朝,唐代的服飾是多民族和融合的結果,不僅搭配上更多樣了,還會採用相對濃烈大膽的色彩和紋樣,能夠感受到一個新時代的審美變化。
現在女性出門,有時會披一件西裝外套,作為搭配單品,這個在唐代其實也是非常時尚的搭配。我們還在唐代的陶俑、壁畫當中看到了類似現在的吊帶裙,因為唐朝裙子穿得很高,胸上的裙子容易下滑,就會有肩帶的出現。宋代是文人審美,喜歡文雅、柔美的風格,女性的身型也逐漸往纖細窄小的方向發展。服裝上喜歡比較淡雅的配色,以對襟窄袖的款式為主,裏頭搭配色彩相對豔麗點的抹胸,下邊會穿着像百迭裙、側開褲的款式,就形成了一個典型的宋代着裝。同時髮髻和首飾也逐漸精巧化,把一些自然界當中的瓜果蔬菜、花卉植物, 作為飾品點綴,也是宋人的一個趣味。
到了明清時代,面料工藝發展到新的高度,禮服就達到了一個巔峯。最近正好我們與國家博物館合作了一個展覽「岐陽世澤」,復原呈現了岐陽王世家容像中的禮服,其中有一套就是明萬曆的翟冠霞帔,作為明代女性盛裝的一個代表展現出來。萬曆以盛大繁麗為美,翟冠霞帔是中國女性過去最高貴的服飾,也是後來鳳冠霞帔的前身。
現在很火的馬面裙也在明代非常地風行。因為明代人的生活習慣跟今天比較像,大家都坐在椅子上。馬面裙前後是可以打開的,甚至可以穿上它騎馬。前面的裙門面積比較大,可以展現一些複雜的花型,確實是一個實用又美觀的款式。在我們今天的生活當中,穿着馬面裙去逛博物館,去遊覽景點,甚至穿着它去上班,去會客,都不會覺得很老土,甚至還有國外的高定品牌模仿,説明民族樣式依然是可以現代化的。
Tiff:您提到古代的時尚變化迅速,那麼古代的女孩子想要追求時髦的話,她們一般會通過什麼樣的途徑?
陳詩宇:其實古代人對於美的追求,和現代人是一樣的。今天可能會有一些時尚發佈會,過去也有,比如説一些慶典上呈現出來的貴族服裝。包括一些文人、知名的藝人、酒肆裏頭的胡姬,他們的着裝也會帶動大家的追逐,就像今天的KOL。武則天就是最大的一個「KOL」,有很大的時尚推動力,我們去年還在洛陽博物館辦過《時裳·武則天》的展覽。武周時期的審美跟我們想象中的唐代不太一樣,武則天作為一位女性,她崇尚的是一種女性視角下的審美。當時也可以算是女權巔峯的時代,女性地位空前。
大量的壁畫、陶俑都體現了這一點,到了武周時期,唐初用來遮擋面目的冪籬、圍帽被拋棄了,這個階段女性展露身型的程度是很強的,對於身線的婀娜的展現也非常到位。另外不同地區的發展程度不一樣,流行的着裝也會不一樣。歷史上有各種不同的時尚中心,像唐代,長安、洛陽是當時的都城所在,又是水陸交通要道,來自中亞的商人帶來西域的面料和着裝,胡人身上的時髦打扮也會傳播到民間。到了明清時代,蘇州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尚中心。江南女性就會有新式的髮型、紋樣和衣服款式,同時期的北方着裝就有一定的時代落差。
同場加映:漢服之美|新人花六位數還原明朝婚禮爆紅 仔細到杯碗也用仿古款(點擊放大瀏覽)▼▼▼
03 改變一直在發生
Tiff:因為工作的原因,我每年會去參加漢服展,我發現參展的很多都是年輕人,甚至是00後。
陳詩宇:今天對於傳統服飾的探索,包括對漢服的實踐,大概是從2003年開始的。當時就是一波可能20歲上下的年輕人,開始自制漢服,或者穿漢服上街。我們當時也都是最年輕的年輕人,看到很多國外的歷史劇,比國產劇的歷史真實感好像更強一點。出於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好奇心、使命感,我們才開始研究中國古代到底是什麼樣的,去發掘和實踐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到今天為止也是這樣的,最活躍的還是年輕人。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因為年輕人的接受度高,傳播力強,他們的探索是正視中華文化一個很直觀的體現。
改變是一直在發生當中的。十幾年前大家在影視作品當中,可能看的還是表演和情節,不太關注服化道。隨着大眾認知的提升,觀眾也會希望獲得更多的歷史沉浸感。這也是我們過去20年以來逐漸積累的一個結果。
Tiff:其實除了漢服之外,現在新中式也特別火。在您看來,現代的服裝應該如何借鑑中國傳統服飾的元素?
陳詩宇:這是一個很值得深入討論的話題。我們在新的時代,探索傳統服飾的時候,不可避免地要討論創新和歷史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如何守正創新。我們做學術研究、復原再現,肯定是越準確越好。還原古人的真實形象,通常會用到「多重證據法」。
首先是查找相關的文獻材料,比如一些關於禮制的典籍——《禮記》《明會典》,或者是一些圖文書、筆記小説。第二會藉助一些圖像資料,像墓葬壁畫上的人物造型,陶俑,或者是傳世的人物繪畫,等等。第三還有最重要的出土、傳世的服飾實物參考。從這些蛛絲馬跡中,去追究一件衣服到底是什麼樣的,尺寸形制、紋樣、面料工藝、如何搭配,儘可能貼近歷史真實。這是很漫長的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有時候沒辦法,材料太少了,我們也會進行合理的「二次創作」歸納。因為古人有很多靈活的地方,我們要把握的是審美內核,把握一些不變的規律,這就是所謂的「文化脈絡」。
新中式是一個很重要的嘗試,但如果只是在服裝基礎上,點綴一些中式元素,這是很表面的。我個人是希望在新中式的設計中,加入更多的傳統工藝,使用傳統的面料,像雲錦、花羅,借鑑運用好的傳統剪裁,或者用傳統紋樣作為圖案靈感。它還是一件現代服裝,但是一眼就能夠看到中式的審美感,這可能是比較好的設計。服裝是一直在變化的,新的時代需要有新的服裝款式。其實可以看一看古人的經驗,傳統的土壤,也許對我們今天也有一些啓發。
本次拍攝復原造型參與者:
復原指導:陳詩宇(@揚眉劍舞)
參與復原:王非、劉晨、丁政員、吳鴻宇、嚴志華、劉建美、沈斌棟、胡康、鑫化等
造型師:曦丹(@曦丹漢服妝發) 如意(@見樂隨喜)
模特:張思林(@是小林哇)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歡迎關注:https://www.facebook.com/yitiao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