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靈演唱會賽後檢討:做好我們的香港品味

撰文:李偉民
出版:更新:

「Miss Chan Chan」陳潔靈在香港演藝學院十二場《由靈開始》演唱會完滿結束。匯聚藝術和流行、劇壇和樂壇,是誠意的 crossover,媒體或行內人士反應熱烈。
名創作人小美公開說:「《由靈開始》,是她一生人必看的三個演唱會之一!」。
謝幕時,陳潔靈說:「人生就是藝術,藝術就是人生。每次舞台演出,都是靈感、創意和感受,而最重要是把這些東西和別人分享;我們要『人影響人』,當別人擦亮我們的生命,我們也同樣地擦亮別人的生命!」
撰文:李偉民

演唱會後,黃耀明於Facebook上載與陳潔靈及容祖兒的合照。(黃耀明Facebook)

當流行遇上藝術 讓世界聽見「Hong Kong Pop

一年前,我有一個夢,想做一個「當流行遇上藝術」的優秀音樂會。於是,我經師兄倪秉朗,找了陳潔靈來談。

在香港,很奇怪,「河水不犯井水」——做藝術的對流行娛樂有微言,覺得通俗;做娛樂的覺得藝術人「執着」,非常難搞——因此,每每兩者火星撞地球。偶爾,管弦樂團會搞搞新意,邀請紅歌星一同演出,但也只是和歌星個人合作,沒有把他們背後的團隊也請過來。容祖兒曾經在劇場的舞台上,把「戲劇界」和「流行樂壇」的幕後拉在一起,舉辦了「另類」演唱會。但是,我們今次希望:

(1) 要反過來進行,在一個演唱會的佈局,混入劇場班底和元素;
(2) 要藝術和流行音樂兩者迴異的元素撞擊,產生火花;
(3) 要把藝術和流行文化的人才,「老中青」三輩拉在一起,互相比併;
(4) 要展示「香港音樂」精神:香港是一個華洋雜處的大城市,所謂「Hong Kong Pop」,它的歷史包含着中、英美、歐洲、日本、台灣、東南亞等音樂文化,我們要把「Hong Kong Pop」的數十年優秀精華,來一次「巡唱」;
(5) 演唱會氣氛要像一個歌廳(cabaret),觀眾只有約 500 位,可以更接近歌者聚神欣賞。

問題就來了,要達到上面的要求,但是觀眾又不多,除非投資者甘冒虧損的風險?歌星願意收只夠「買花生」的酬勞?台前台後為了完成一個理想,亦同樣「慷慨赴義」,否則,如何完夢?

陳潔靈於是鼓勵大家:

今次是一個 showcase、是一個 branding,是送給到場觀眾的一個終生回憶。最重要的,它是一個創意人所喜愛的挑戰,雖然路難走,但是我們也願意走到終點。希望夢幻團隊每一個人,都學到新的東西,此後的人生,有新的發揮!
陳潔靈

Miss Chan Chan於是找來香港優秀藝術家和音樂人,邀請他們做一件美事,「破格」地一起「玩大」。

陳潔靈邀請一眾台前幕後上台謝幕。(作者提供圖片)

音樂界劇場界猛人共冶一爐 火花不斷但目標一致

我真幸運,一個「傻佬」,找到一個「俠女」,這俠女找來一群尋夢人。例如視覺、音樂、舞蹈、戲劇及設計精英:周勇平、又一山人、倫永亮、甄詠蓓、張人傑、陳焯華、禤天揚、譚逸嘉、一丸綾子、霍世潔、趙文強、葉卓棠、Bee Lee、Sam Wong及陳華國等等。有些甚至不計酬勞——因為每場數百人,收入有限,如這些精英收取市價,這個夢幻演唱會一定不會發生。這一大群「傻人家族」,花了接近一年的精力,誠意地做好今次演唱會。

任何新的組合,走在一起,必然有磨合的陣痛。今次,我們還是一大群不同背景的人,互相更要遷就,陣痛隨時變劇痛。而且,大家都是在自己行內的一哥和一姐,都是有要求的,情況可以是絞痛的。

幸好,不要看陳潔靈平時「豪邁」,她處理這些矛盾事情,非常貼心,許多衝突和隔閡,她往往是「擺平」的功臣。

例如在劇場界,舞台的設計、搭建、看管等會由多人處理;而樂壇,則只集中於一人全權處理。那麼,如何疏導這些分歧呢?手法方面,演唱會比較傳統,快歌跳快舞;慢歌會跳慢舞,但是如果像《Send In The Clowns》這一首慢歌,禤天揚的舞步時快時慢,如何統一方法呢?又例如燈光設計,在演唱會,只是一種特別效果,概念可以重複使用多次;但是劇場界認為「特效」便是「特效」,一個設計,不該用完又用。

許多矛盾,都是大家的信念和方式有所不同,產生衝突是必然的。幸好,我們經常「表面不和」,但有着共同理想,便是為了事情辦得完美。這信念牽動我們,如有分歧,便盡量做到「和而不同」。我們各如其面,不會一樣,但只要目標一致,矛盾最終也被降溫。

倫永亮、甄詠蓓等這一大群「傻人家族」,花了接近一年的精力,誠意地做好今次演唱會。(作者提供圖片)

5大心得追求港式品味

如果大家上去看看社交媒體如 Facebook,便看到今次演唱會的熱烈反應:

- 我們如何在一個小場地、少觀眾的情況下做出這些精緻美麗的藝術流行作品?
- 中西音樂的奇妙撞擊(特別是小提琴和二胡一起的撞擊演出,出現新版本的歌曲《曼珠沙華》),是如何構思?
- 如何把戲劇、音樂、舞蹈、演唱以至「自動演奏」的鋼琴 Steinway Spirio 等不同難度的元素,和諧地放在一起?
- 出品人「美亞娛樂」何故這麼大膽,把投資放在這麼一個創新的 crossover?
- 這樣的跨合,是否只是今次,這些精英還是會再合作嗎?

演唱會完了,大家的腦袋仍繞着中西、亞洲名曲,特別是陳潔靈用了不同的技巧,例如 classical、rock、jazz、R&B、小調等等,把歌曲重新演繹,我更挑了一首《Windflowers》請求她唱出。

當然,今天興奮過後,也得接受落寞,我們不想加場,也不打算出 CD,更不會把演唱會的片段放上網,我們的哲學是:「回憶才是真實,將來,偶爾你看到一幅照片、聽到一首歌,想起在 2018 年,香港曾經有一群傻人不顧一切,創作出這般真誠和動人的《由靈開始》演唱會,我們便如願足矣!」真實而恆久的東西,不附在物體,它永存在心靈。

坦白說,我們虛心地檢討後,發覺演唱會仍有不足的地方。只不過大家的「感性」蓋過「理性」,送上過譽。今次的相對成功,有五大理由,我想分析一下,希望幫助到其他逐夢的朋友,和我們今次的藝術工作者一樣,做出陳潔靈所說的成績——「to dare, to dream, to make it happen」

林慕德與鄧慧詩在音樂會過後與倫永亮等嘉賓合照。(作者提供圖片)

(1) 找對了人

又一山人說過,要組成夢幻團隊,有三個條件:「沒有才氣的不找;斤斤計教『錢』的不必找;不願意和別人 crossover 磨合的不能找!」

真的全對!我們今次找到的,都是有「藝術心」的瘋子,當然,最關鍵是找對了掌門人——藝術和流行的實力並存的歌手陳潔靈。沒有這位令我們夢幻團隊敬重及產生向心力的 Miss Chan Chan,今次的演唱會,是絕對不會成功。她很愛惜我們,謝幕時,竟然把我們台前幕後的一大群精英都請上台(很少歌星是這樣大方),讓觀眾認識我們。

(2) 使命感

在文化創意行業,不是一定「有錢使得鬼推磨」,特別對於早已解決了生活需要的精英,要他們出動,他們一定問你「why?」。如果你只是答:「搵食啫!」他們會叫你「過主」。如果你答:「大家玩吓啦!」他們會說:「那你不如回家玩手機吧!」故此,倡議者,必須提出一個超凡的藝術理念、一個大家都認同的使命,精英才會「報名」。例如今次的主旨,便是當藝術遇上流行的時候,如何使「靈感激發靈感」,這樣,大家便欣然答允。

(3) 宣傳和口碑的力量

我大膽說一句:除了很紅的表演者,或只是靠「親朋戚友」買票的一兩場表演,否則任何表演,宣傳非常重要,佔了賣票成敗因素的一半。

可是問題又來了,這類中小型表演,那裏可以花大量金錢去宣傳推廣呢?幸好我們有一群優秀的宣傳策劃團隊,才把問題解決。其實,十二場表演,在首場時,仍未完全爆滿,不過,在演後當晚的社交媒體,觀眾留下如潮的好評,它帶動一浪接一浪的反應,結果演唱會成為「叫好又賣座」的演出。

所以,任何朋友籌辦表演時,謹記不可忽略宣傳這致命關鍵。由公開發售門票的那天,便要部署在公演之前,如何針對性作每天宣傳,吸引目標觀眾的注意,繼而產生動機去購票,宣傳這挑戰不易,要小心處理。

(4) 主旨

小時候,看過一部電影的宣傳:「恐怖、浪慢、懸疑、緊張、刺激……」。請不要見笑,今時今日的演出,仍有這些貪心的情況出現,結果搞到演唱會就像一煲「盤菜」,缺乏一個主題和重心,變成「花面貓」,結果演出變成單一娛樂,和創意無關,而歌者也拿不出精神力量的鎖匙,去開啟觀眾心坎的夾萬箱。

今次的概念是「由靈開始」,便是靈感觸動靈感,心靈觸動心靈。一句話、一首歌、一幅相片、一個故友,都可以牽引出無限的人生片段和回憶……幸運地,觀眾的心緒果然被撩動,我們要帶出的主旨,原來是他們心底裏的私語,於是,網上看到的留言,都是「感動、感動……」的讚美。

所以,每個表演,如果沒有一個中心思想和信息,那些內容,便會淪為一份流水作業的唱歌清單!

(5) Crossover

今次的 crossover,觀眾是喜歡的:藝術和流行、劇場和演唱會、中西樂器、資深和年輕的……觀眾都一一受落。而我們仍有不足的地方,觀眾都樂意原諒,他們說:「非常真摯,看得出台前幕後投入的一份認真和誠意,及大量汗水的努力!」

在所有評語當中,我最喜歡劉天蘭的一段話,大意如下:

《由靈開始》告訴了我們,在這個愈來愈粗糙的香港城市,仍然有一群人在「捍衛」、在追尋提升,他們今次的成果滋潤了這個城市。
劉天蘭

果然,心靈可以打動心靈,而劉天蘭所言的,觸動了我的死穴,也想哭出來。

最近二十年來,香港人不斷被批評,我們城市正在退步,文化藝術水平也正在墮沉,如果這些觀察是真的,我想可能是大多數人安於逸樂、自甘滑下;所以,我們(特別是文化、藝術、娛樂界的)要一起振作,拾起放下了多年的舊尺,重新量度自己生活上、工作上的不足,提高我們做每一件事的水平,共同重振香港聲威!特別是在創意工作方面,香港人要再次告訴全世界:「香港仍然是有品味和質素的城市!」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