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百科】回顧「李氏力場」十周年 林超英:講大話就畀雷劈
日前颱風「妮妲」襲港,打工仔獲半日「風假」,網民戲稱「李氏力場」難得被打破。原來不經不覺,「李氏力場」流傳至今已有十年,成為都市傳說,是風季必提熱門詞。
回首任內坊間流傳「李氏力場」、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接受《香港01》訪問時直指荒謬。獨立股評人孫柏文就認為,「李氏力場」是地產霸權矛盾下產物,也間接反映市民質疑政府誠信。
「李氏力場」源於網民不滿天文台總是不掛「8號波」,翻查資料,2005年至06年,本港確實與「8號波」無緣,時任天文台台長林超英接受《香港01》訪問時,形容「李氏力場絕對荒謬」,只是討論區間流傳的玩笑。他強調天文台做事以科學為基礎,發出颱風訊號時從不考慮經濟問題,僅以人命為優先考慮,更稱:「講大話就畀雷劈!」
林超英:科技進步令天文台揸得緊啲
2006年「派比安」襲港,電視新聞拍得港人狼狽被強風吹跌畫面,林超英領導的天文台被「鬧爆」,而「李氏力場」亦於其任內開始流傳。回顧當年,林超英表示,從前科技未完善,預測或出現較大誤差,為「穩陣」起見,天文台較大機會懸掛八號風球,但到06年「派比安」襲港時,科技已相對成熟,預計誤差較小,「所以會揸得緊啲,(掛八號風球)冇咁濫」。
儘管有科學解釋,但「李氏力場」流傳卻越來越廣,天文台幾乎年年風季都會被問到是否有「力場」存在,高層年年都要解畫,強調發出颱風訊號,從不受政府或經濟壓力,只基於大眾安全。
「李氏力場成為集體回憶」
「李氏力場」傳說其中一個「佐證」,是網民認為天文台隸屬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而政府向來維護商界利益,因此不會輕易掛「8號波」,停工停市。獨立股評人孫柏文表示,「李氏力場」能成為都市傳說,反映政府誠信崩潰,市民「連政府好科學嘅嘢都唔信」。不過,孫柏文認為因打工仔終於有「風假」,加上地產霸權矛盾日漸被中港矛盾取代,「李氏力場就會成為集體回憶」。
一日「風假」構成多大經濟損失?
「風假」會為香港帶來多少經濟損失?孫柏文向《香港01》表示,最簡單計算方法是將全年本地生產總值除以365日。以2015年本地生產總值達2.39萬億港元計算,一日「風假」約令本港損失65.67億元。孫柏文補充,即使放「打風假」,不少打工仔仍須留在家中工作,實際數值其實難以估算。
點解會有「李氏力場」?
2006年8月,颱風派比安吹襲香港,雖然風力已達烈風程度,昂坪監測站陣風時速,最高更錄得217公里,該監測站最終更被強風吹壞,電視新聞拍下一名女子在尖沙嘴天星碼頭遭強風吹起的垃圾桶撞倒,網民戲稱派比安是「史上最強三號波」。同時有網民指天文台隸屬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即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前身),質疑不掛「8號波」是因為官商勾結,維護商界利益,犧牲小市民,商界代表人物、首富李嘉誠因此成惡搞對象。
李氏力場關蘇聯事?
「李氏力場」論在網上流傳,引伸不同版本的李氏力場「報道」及「解密」。一篇題為「李氏力牆(場)完全解密,李氏力牆(場)背後的真相」的惡搞文章上載至討論區,稱香港首富李嘉誠從前蘇聯特工購入控制天氣計劃情報,以天線發出低頻無線電波,擾亂大氣對流,從而擋住颱風。文章又稱在郊外地區山頂上,「遍佈了用途不明的不型供電設施程和電磁波發射板」,認為李氏力場以香港電網獲取百萬瓦電力,從而產生影響天氣效果。
天文台修訂準則
經過「派比安」事件後,天文台便修訂發出熱帶氣旋警告訊號的準則,由本身只以維港風力作參考指標,擴展至打鼓嶺、沙田、濕地公園、西貢、啟德、青衣、赤蠟角及長洲八個測風站,若當中過半數測風站錄得達至限值的風速,便會發出三號強風信號或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冀藉此反映全港各處風勢,令信號發放更為準確。但「李氏力場」一說,至今仍成為港人茶餘飯後的話題。
事實上,根據天文台資料,若以2006年「李氏力場」傳說出現為界線,前十年與後十年,因八號風球而導致有半日或全日「風假」的次數相近,但於辦公時間以外懸掛八號風球的次數,前十年只有一次,近十年則有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