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區史】《每當變幻時》取景地 粉嶺聯和墟的興旺與轉化

撰文:書摘
出版:更新:

作為新界北主要墟市之一,粉嶺聯和墟是少數寧靜且保有歷史建築的社區。其地標「聯和市場」是港產片《每當變幻時》的拍攝場地,但早在2002年已停用,發展局於去年宣布會將之改建為城鄉生活館,除假日設立室外墟市售賣鄉村物品外,亦設墟內歷史變遷的介紹。
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國成在其新書《香港地區史研究之三.粉嶺》(增訂版)指出,聯和墟市早期發展並非一帆風順,例如1951年期間,政府發通令要墟內商店每晚10時後停業,令一些商舖的生意大受打擊,其中跳舞學院、冰室及酒吧等業務更陷於困境,而興建戲院的計劃亦要暫停。幸禁令其後解除,商店回復生機,大型建設亦陸續展開,令聯和墟日漸繁盛。
到1980年代末期,政府將該地沿用30多年的天光墟遷往新地,昔日完全由私人經營管理的農產品販賣市場,開始納入政府的統籌架構之下(漁農處)來運作。至1990年代,政府計劃清拆聯和墟有蓋市場,取而代之的是一幢有冷氣的街市及熟食中心。從聯和墟的發展和轉化可見,政府在社區發展上一直擔當着重要角色。

粉嶺聯和市場曾是電影《每當變幻時》的主要拍攝場地。(電影《每當變幻時》劇照)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以下是《香港地區史研究之三——粉嶺》的內容節錄:

聯和墟市的發展與變遷(上)

聯和市場被丟空10多年後,終在2018年成功招標活化,未來將改建為城鄉生活館。(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聯和墟的發展及墟內商店的經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例如在經營1年多後,由於政府當局通令在1951年9月起規定商店於每晚10時後閉門停業,因而使墟內某些商舖的經營受到很大打擊。據《星島日報》(1952年9月7日)記載,聯和墟當時每晚10時後,往往變得冷清蕭條,其中尤以跳舞學院、冰室及酒吧等業務更陷於困境。由於當時以上三類商業經營最為蓬勃,光顧的客人主要以附近駐軍(啹喀兵)為大多數,他們多入夜後聯群結隊在舞院尋樂,或到酒吧消遣,經常到深夜才散去,其中尤以週末及假期最為人多,所以該項禁令對它們的經營影響甚深。

墟內的舞院為了維持業務,曾嘗試更改營業時間,提早至下午3時開業,但前往消費的卻門可羅雀。該禁令亦導致當地興建電影院的計劃被迫暫停下來。後來,隨著禁令的解除,上述商舖得以回復經營,而大型的建設亦陸續展開,奠下了聯和墟日漸繁盛的基礎。

聯和墟市的發展與變遷(下)

昔日所建的上居下舖的兩層建築物,在今天只有部分保留下來,很多已經拆掉並重建為多層大廈。墟市亦增設了眾多不同類型的商店如地產公司、私家診所、辦館、銀行、珠寶金行、服裝鞋店、護老院、超級市場等等,而舊型的粉嶺戲院亦改建為兩間小型戲院。在1990年代初,聯和置業公司更夥拍地產發展商將聯和新村(100間單層樓房)收購並發展為兩幢多層住宅大廈及一大型商場。該商場不單照顧了聯和墟市內及來自沙頭角區的村民,它亦為鄰近的兩大屋苑(在1996年約有2萬2千多人)提供消閒購物的地方。

除了作為粉嶺及沙頭角區的貨物集散及消閒地方,聯和墟在1980年代開始成為外國旅客到訪的其中一站。由於當時全球經濟衰退,各國的旅遊業均承受了一定的打擊,例如在法國,出外旅遊人數減少了30%之多,而西德到外地的遠途旅遊人士亦下降了12%。當時香港政府為了吸引更多旅客到港,於是發展了一些暢遊新界鄉村及離島的觀光團,而1982年旅遊協會於是嘗試開辦名為“遨遊新界東北線”的全日觀光團,暢遊大帽山、石崗、竹林禪院、聯和墟、鹿頸(可眺望中港邊境)等地。在推廣的首6個月,吸引了1,500名遊客。至1996年年底,累積超過30多萬遊客曾參加過這個觀光團,他們主要來自英國、美國及澳洲。

1970年末聯和墟市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三聯出版提供)

聯和墟的另一個重大轉變,就是沿用了30多年的天光墟,於1980年代末期遷往附近耗資逾300萬元興建的農產批發場,它位於粉嶺的安居街,鄰近龍躍頭鄉,佔地12,500平方米,設施包括1個3,600平方米的擺賣場,上落貨區,辦公室及1個可容納160多輛貨車的停車場。

無論在面積上、設備上、以及管理上,這個新批發場比舊有的天光墟更為完善和具規模。聯和墟的天光墟被政府的批發場(當地人仍稱之為天光墟)所取代,原因是該墟市因政府渠務改善工程影響而需要清拆。批發場的營業時間由清晨2時至上午8時為止,而在場內由公正人負責秤驗農產品的重量的經營權仍為聯和置業公司所管轄及批出。這個轉變,反映了昔日完全由私人經營管理的農產品販賣市場,開始納入政府的統籌架構之下(漁農處)來運作,意味著政府對該區的農產品批發販賣有著更多的管理與配合。

政府在1990年代計劃清拆聯和墟有蓋市場,並在其後建立一幢有空氣調節的街市及熟食中心。(資料圖片)

踏入1990年代,聯和墟有蓋市場的清拆計劃亦提上了日程表,而新的街市將位於現今聯和墟街市的東北面的一幢住宅與市政設施混合樓宇,提供有空氣調節的街市及熟食中心。新街市設有356個攤檔,提供不同類型的貨品及食品。隨著新街市在2002年7月1日正式啟用,舊有的有蓋市場在該年的9月26日便停止使用,正式結束了長達50多年的歷史任務。由於新街市檔位是以公開競投形式招租,而編配競投事項的不是聯和置業公司而是食環署,再加上街市已歸入該署的管理之下,可見創辦及經營市場的聯和置業公司,正逐漸淡出作為該區的街市及農產品批發市場上的主導角色,取而代之的是政府的官僚組織。

書名:《香港地區史研究之三——粉嶺》(增訂版)(三聯出版)

編者: 陳國成

英國倫敦大學亞洲及非洲研究學院人類學博士,現任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研究興趣為華南宗族社會與組織、財產管理和轉移、宗教旅遊與身份政治、抵押習俗,以及福利人類學。研究地區包括香港、澳門、台灣及福建。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香港01》獲出版社授權轉載,標題為《香港01》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