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管屋或在荃灣成真 網民批似《挑戰者一號》:地址寫天橋底?
香港土地問題嚴峻,去年有設計師拋出「水管屋」概念,一屋約100至150呎,可供一至二人居住,惟安置在天橋底的想法卻引來爭議。這紓緩困局的方案將來或成真,有指仁濟醫院擬在荃灣天橋底興建過渡性房屋項目,以水管屋形式設計,以助輪候公屋已久及居住環境欠佳的荃灣居民。有網民即時聯想起電影《挑戰者一號》中的「貧民窟」,慨嘆「香港人點解要咁折墮?」笑言地址是否填天橋底。仁濟醫院回應《香港01》查詢時,確認將推出「仁濟醫院社會房屋試驗計劃」,預計可於2020 年第四季正式營運,全期約有 500 至 700 人受惠。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香港建築設計師羅發禮(James Law)去年初拋出全新住屋概念──「水管屋」(OPod),每個單位面積約100平方呎,可供1至2人居住,內裏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James的構思中,建議以月租3000元把水管屋租予年輕人,當中2000元還是代租客儲起,到退租時歸還,讓年輕人一邊租屋一邊儲錢,助他們圓置業夢。
其構思的水管屋外殼是現時廣泛運用於輸水和保護電纜上的混凝土水管,由於水管是現成物料,生產過程很快,加上水管屋使用的鋼筋混凝土硬度高,能防火和隔熱。不過,水管屋較大缺點是體積太笨重,不能經常搬動位置。
當時James提出只屬概念階段,已引起不少網民爭議,認為水管屋居住條件差,甚至質疑一個個疊起來的水管屋結構是否安全。
一年後的今日,有消息指水管屋的構思或會真正實現。仁濟醫院向《香港01》表示,仁濟醫院選擇了位於荃灣海角街及海興路交界,一幅位於天橋旁約3300 平方米的政府土地,由運輸及房屋局協助及促成,推出「仁濟醫院社會房屋試驗計劃」。是項計劃所興建的社會房屋,主要是利用現成預製的地底管道作為建築物料興建管道屋,這些建築物料的好處是現成的,所以較為便宜,且具備可受高壓、防火和隔熱的特點。
上述地點預計可安放 110 至 130 間管道屋,有大小不同單位可供1至4人居住,當中以方形(Boxpod) 的設計為主,餘下約 20 個的外形為圓形(Opod),所有單位同時可容納約 250 至350 名居民。由於計劃的本質是過渡性社會房屋,故此受惠對象是現正輪候公屋達3年或以上的個人或家庭,並現正居於不適切住房或急需社區支援的基層市民,其中以現居荃灣區者優先。首輪租戶的租約不少於兩年,單位租金釐訂將參考「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租戶入息。如果計劃獲地政總署批出五年短期租約,預計可於2020 年第四季正式營運,全期約有500 至700人受惠。
水管屋或成真,日後可能在重重鐵架下疊成多層,甚至形成一個小屋苑模樣,惟網民卻很有保留,有人認為這樣的設計如同「瞓橋底」一樣,「香港人已經淪落到集體瞓天橋低」、「屋企地址寫天橋底?」,有人從健康方面考慮,認為天橋底不適合人居住,「汽車排出的廢氣同微粒極度致癌」。
另有網民指把一個個水管屋疊起,就像「一排排骨灰龕」、「衰過以前啲安置區」,有人更稱就像建築外形,如支撐架及外露樓梯等,跟電影《挑戰者一號》主角的居所很相似,「但人哋係貧民窟」,又慨嘆「香港人點解搞到咁折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