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飛翔2】紐西蘭車禍父母夫妹喪命 倖存者:對人生保持希望

撰文:書摘
出版:更新:

10年前,吳詩韻一家五口開開心心到紐西蘭自駕遊,但一場車禍奪走了她的父母、丈夫及妹妹,她是全車唯一倖存者。喪親兼受重傷的吳詩韻,要獨自面對艱辛的復康之路,同時要承受失去摯親的傷痛,她在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出版的新書《逆向飛翔2》中,剖白自己走出人生黑暗深谷的心路歷程。最初她表現極奇冷靜抽離,還親自替逝世的家人舉辦喪禮,其後明白上天留下她是最好的安排,不要浪費檢回來的生命。讓吳詩韻漸漸回復正常生活的是馬拉松,她不斷鍛鍊自己,參加不同賽事,並重拾人生目標。直至5年前,她遇上現時的丈夫,身心康復得特別快,並移居新加坡過着美滿的家庭生活。這段經歷令她體驗到今天失去的,並不等於永遠失去,寄語其他同樣經歷傷痛的人,多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努力令自己開心,前路終會重現曙光!

穿過黑暗,吳詩韻現時定居新加坡過著美滿的生活。(出版社提供)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以下是《逆向飛翔2》的節錄內容:

2018年3月21日是我家裡發生災難性車禍十周年。我的爸爸媽媽、唯一的妹妹,以及我的前夫在紐西蘭的車禍中去世,生還的只有我一個。那是一家人同遊紐西蘭的旅程,由前夫開車到農莊遊玩,當時他正想開車離開農莊,駛出至逆線之際,被另一輛車迎頭相撞……現在想起仍歷歷在目,仍然是彩色的。

醒來的時候我已經在醫院,傷得很重,但沒有痛的感覺。當時獲醫護人員告知,我的幾條肋骨和右手都折斷了,腦部和手很多神經線都損壞,面部神經的受傷令眼睛也看不見以及面癱了。還有,與我同行的家人都離世了……這是一個多麼晴天霹靂的消息,可是我卻極其冷靜,只有沉默。

被推到手術室前一刻,我找到剛剛飛抵越南度假的表姐,我很冷靜地告訴她:「我們發生了車禍,家人都去世了,我在紐西蘭的醫院裡,妳可以來看看我嗎?」

翌日下午,表姐從越南飛到來看我。在我最無助的時候,表姐及時出現,這份感動我永誌難忘。出事的第三天,公司也安排與我最親密的兩位生死之交兼同事Cynthia和Irene來,她們輪流在醫院陪著我,聽我傾訴、照顧著我;幾天後姑媽、二伯和一位中學同學代表也到了。現在回想那段日子,每日帶著複雜跌宕的情緒,跟著療程而活,一點都不容易。你知道嗎?人最悽慘是對將來感到迷惘、孤寂及絕望。但我那個時候一點都沒有絕望,因為我很幸運,在最糟糕的時候都有人在旁照顧。我知道當時最辛苦的不是我,而是我身邊的人,他們盡了很大的努力去協助我康復。

意外後跑馬拉松成了吳詩韻的人生目標,每一次也盡力完成。(出版社提供)

在車禍後的兩星期,我的傷勢漸漸好轉,開始安排家人的身後事。從他們的衣服、棺木款式以至骨灰的處置,全部都是由我決定。儘管很傷感,總算能盡我所能為他們做最後的事情。表姐領著我去見他們最後一面,那裡有個叫Funeral Home的地方,很寧靜,就像在家中一樣,擺放了四副棺木,妹妹的比較小一點。我跟他們訴說自己的狀況,並作最後的告別,然後開始葬禮,我們就這樣永別了……

事發後我沒有出現過很崩潰的情況,反而表現得很抽離、很冷靜,或者因為我不斷說服自己這是個事實,告訴自己這件事雖然是悲劇,但上天留下的是我,可能是最好的安排。

如果留下的是他們其中一個都是一件很悲慘的事,假如留下媽媽,一旦失去了丈夫和兩個女兒,她是活不下去的;如果留下的是爸爸,他剛退休,餘下的日子叫他一個人如何面對呢?若然留下妹妹也很不幸,她才廿多歲,還未自立;又如果生還的只有我前夫,他更不好過,因為是他開的車令到摯愛一家去世,他定必內疚傷心一輩子。

最初階段我努力學習去接受車禍這個經歷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只覺得自己能夠生存下來必定是上天的安排,是需要我去完成什麼的任務似的,因此我跟自己說,要用盡每分每秒,不能浪費我這撿回來的生命,在父母遠距離的看護下,獨自走完我餘下的人生。

身體上的康復進度非常順利,大約兩三個月開始可以嘗試慢跑,三個月就復工了,但我仍然感到痛,痛是來自我剛強的個性包裹著受了傷的心。身邊的人總會跟我說:「不要傷心,一切會好的!」其實這些安慰對我來說是沒有多大用處,能夠貫徹去做到不傷心、真的好起來的只有我自己,需要去克服它就得去找尋方法、尋求別人的幫助。

別人看到的是我外表的傷已逐漸康復,對我的關心愈來愈少,但看不見我心裡的傷口仍在淌血,失去家人這傷一直沒有復元。其實至今我左臉的神經線仍沒有完全好過來,左耳在孤寂夜裡就會耳鳴,它就好像在提醒我這個傷疤還在,讓我經常掛念父母,想到他們此刻會是多麼牽掛我這個孤單一人留在世上的女兒。

10年前在紐西蘭發生的車禍,帶走了吳詩韻的丈夫、父母及妹妹。(視覺中國)

以前的我擔當照顧父母的角色,是第一個賺錢供養父母的女兒,也是帶妹妹去旅行的大家姐,同時也要教導丈夫如何做人處事……但自從車禍後,我內心很矛盾,內心想得到別人的關心,但卻需要別人的照顧。當時很多親戚都想幫我,讓我感覺自己在他們眼中變成廢人一樣,我知道他們並不是這樣想,這只是向來剛強的我接受不了自己這個脆弱的形象。我知道如果去拒絕別人的幫助是很沒禮貌,也傷害了他們的心,唯有想辦法去讓他們看見我健健康康地生活。

人最可悲的不是沒有得吃、沒有得穿,而是沒有希望。當時我沒有想要得到什麼,只希望能夠憑自己的力量去上班、完成碩士課程,轉換一個生活環境和方式。以前有家庭、有身邊人,覺得人生的歷程都是必須按部就班,需要協調和計劃,但是經過這次災難後,我什麼都沒有了,換個角度看,我的人生不會再有規範,可以天馬行空去重新開始,有很多可能性。

跑馬拉松有個術語叫DNF,即是Do Not Finish「未能完成」的意思,我的人生裡向來沒有DNF,我決定做的都會盡力完成它。車禍之後,我參加了大大小小的超級馬拉松(60-100公里),包括蒙古、尼泊爾、中國內地、馬來西亞、韓國等等的賽事,沒有一次半途而廢,這是我很自豪的事。沒有DNF的原因是因為每一次賽事我都會做好充足的準備,如果預期做不到的,就不會報名參賽,Over prepared is always better than under prepared!

復工後大約第四個月,有一個項目由我負責,同事來查問我的工作進度,得知我還未完成,他表現出一副很不體諒的態度,我低著頭、口裡只回應著:「好的,我會做好的!」然後繼續工作。表面若無其事,其實心揪著痛,心裡想:我前幾個月才失去家人,就連一丁點體諒都沒有?不過,過了一段時間回想起這事,我又有另一種想法,反而感激她把我當做正常人看待,好像在提醒我不要DNF。這個人生經歷令我不斷進化自己,用正面的角度去想事情,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加好呢?我不怕被罵,因為我深信一定會有一天做得好,而且還要比別人好,因此我更加珍惜時間。

吳詩韻經過數個月康復休養,身體的傷已痊癒,但內心的傷痛卻須更長時間去處理。(出版社提供)
吳詩韻堅強面對傷痛的經歷,感動不少香港人。(出版社提供)

我把從車禍導致至親離世到身心得到康復的這段日子,分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重整心態,從新出發。雖然我是一個受害者,但我能夠在這個先進的國家發生車禍,康復後獲得那麼優質的醫療支援,他們對病人無微不至的照顧,就連我的右手骨折手術開刀的位置都選在最隱蔽的手臂內側,可以想像他們除了醫好傷患,還會兼顧病人的心靈健康,你說我是多麼幸福呢!復工之後,我就選擇去繼續那僅剩一科未完成的碩士課程,用了兩個星期去完成論文,並合格畢業。畢業禮當天,我還邀請了幾位親友出席,讓他們見證我已投入正常的生活軌跡,並且有能力生活下去。

第二個階段是2009-2011年,很努力地投入正常的生活。當時我很熱愛運動,每天晨早五時許就開始跑步,下班後又進行我的第二次跑步,像吃飯一樣定時,在短短三年間,我完成了十項馬拉松賽事!就在這段時間我在拳館認識了現任丈夫Paul,我們跟著今天的香港拳王練習。Paul是一位經濟師,很有智慧、聰明,為人孝順,對我非常細心,常精心設計美食和我分享。他二十歲就已經是空手道、跆拳道黑帶。我和他成為了好朋友,經常跟他一起跑馬拉松,互相支持和傾訴。他是一個很自我、不懂送花、不刻意討人歡心的男人,但他都在我失落的時候陪伴我,待我正常人一樣,正正這樣,我的身心康復得特別快。

第三階段,我跟Paul建立了家庭,並且懷孕了,他決定帶我去新加坡展開我們的新生活。這五年來,我重新適應新的工作環境、親手照顧孩子以及家中大小家務,令我經常想起父母養育我的點滴。更藉著這段時間,整理了這十年的人生經歷,更學懂了待人處世之道、忍耐和表達自己,真正學識做回一個正常而沒有包袱的人。

許多人怕負責任,但我的體驗是假如生活中沒有負擔,那種輕,正正是生命中所不能承受的輕,因為這樣會失去了存在的價值,缺少了生命的意義。在我來說,家人離世剩下我一個之後,我大可以選擇躲起來、悄悄在這個世上消失,但我沒有!我媽媽是一個要求很高的人,對我總是批評比讚許多,但她會給我們最好的照顧,用愛讓我們健康成長,正因為這樣,我學懂認真對待自己的生命。

假如你正經歷傷痛,我想請你要對人生保持希望,因為今天失去的,並不等於永遠失去,這只是人生一個歇息的機會,繼續前行之時,你不會孤單一個,愛你的人一直會在你身邊,若你仍然在乎他們的話,你就必須負上責任生存下去!如果你願意,就動身去做運動或者做些你喜歡的事情,努力去令自己開心,曙光就會漸漸展現你的眼前!Although we are alone sometimes, we are never lonely because of LOVE. Keep moving forward!(撰文:陳鳳明)

書名:《逆向飛翔2》(紅出版)

作者: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由一群義務工作者於1960年成立,為香港註冊的慈善組織。機構由只提供24小時即時情緒紓緩熱線,拓展至自殺危機介入及輔導、自殺者家屬支援及培訓服務,並成立生命教育中心,向公眾宣揚珍惜生命訊息。經過差不多60年,漸漸發展成一所提供多元化防止自殺服務的機構。

出版社:紅出版(青森文化)

《香港01》獲出版社授權轉載,標題為《香港01》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