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女藝人張懷媗便秘37年 體檢揭患大腸無力症 切1.5米大腸通便
不少人都試過便秘,但長時間排便有困難就可能有重病。37歲台灣女藝人張懷媗日前自爆從小就有便秘問題,一周只能排便一次,不但試過長達3周沒有便便,亦試過在廁所坐足3個小時都「一無所出」,去年經體檢後才發現患上大腸無力症,大腸蠕動能力較低,日前接受手術切掉約150厘米長的大部分大腸,長度接近她本人約170厘米的身高,目的在於縮減腸道距離,加快排便,終於令其便便次數回復正常。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張懷媗日前在當地錄影節目透露,過去曾質疑為何其他人可以每日大便,隨後才發現自己一周只排便一次才是不正常。她自爆最久試過3個星期沒有大便,亦試過在廁所坐至少3個小時都沒法排便,加上她有「認馬桶」的習慣,出門外時不敢上廁所,故37年來感到非常痛苦。
張懷媗曾透過中藥調理身體,坦言雖然吃完中藥後會放屁,但便秘情況可獲舒緩,形容每次排便如排出毒素,「整個人會雪白發亮」,而且份量十足臭氣衝天,導致馬桶堵塞。
去年張懷媗到醫院接受身體檢查後,才發現患上大腸無力症,大腸蠕動能力較低,因而排不出便便,造成便秘問題。上周日(14日)她經過約3小時的手術後,切除大部分大腸,長約150厘米,長度接近她本人約170厘米身高。
張在社交網站facebook表示,手術後要留院至少7天,當中6天禁食,只能「吊鹽水」維生,排氣後先後可以喝10克清水及30克鮮橙汁,隨後獲准喝165克米湯、粥及配菜,亦開始能正常排便,形容「前所未有的感覺,真的好奇妙」。
港大外科學系名譽副教授潘冬松表示,大腸無力症在香港並非罕見,「無力」意思指大腸蠕動能力較低,通常女性患者居多,原因不明,一般而言,一星期少過3次就被定義為便秘。他強調每個人的排便習慣不同,如果本身一天一次,突然變成隔日才有一次,亦可能有問題,都需要求醫,因醫生會關注排便規律改變,多於每周排便次數。
潘冬松指出,若患者前來求診,醫生通常會留意他的身體其他位置有否問題,例如甲狀腺素不足都有可能導致便秘,服食藥物亦有機會減弱大腸蠕動能力,如果患者接受大腸排空測試,吞下塑膠環,4至5天後再接受X光檢驗,留意能否排出塑膠環就可以知道大腸蠕動能力的強弱。
若大腸蠕動能力較弱,潘冬松指應留意是屬於先天還是後天,醫生通常先建議患者多飲水及多進食高纖維食物,例如蔬果,而繁忙緊張的生活會壓抑大腸蠕動,所以患者應該保持足夠休息及多做運動,但情況嚴重,就可能需要切腸。
就今次台灣藝人案例,潘冬松解釋,每個人的大腸長度不一,大約長150至200厘米,估計張懷媗切除大部分大腸,只剩下約10至20厘米,換言之,即使大腸蠕動能力較低,但縮減腸道距離後,其排便速度及頻率便與常人無異。
(三立、鏡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