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自己血比較糞便「濃度」 瑞士研究指有助判斷腸道炎症

撰文:李福源 李祖宏
出版:更新:

健康要自己負責,將來甚至可能包括要飲自己的血!瑞士蘇黎世Triemli醫院最近一份研究指出,讓進行消化道檢查的病患飲回自己的血,有助判斷是否患上慢性腸道炎症(IBD),以免去接受內窺鏡檢查的痛苦,研究結果已發表在《歐洲聯合胃腸病學期刊》(United European Gastroenterology journal)。

研究指出,飲自己的血液會增加糞便中一種叫「鈣衛蛋白」(calprotectin)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有助確認病者的腸道有否出血,從而判斷出是否患上慢性腸道炎症,「飲自己血」的檢測方式雖然感覺上似較為噁心,但比起傳統的內窺鏡檢查要舒服許多。

研究員檢驗受試者大便內「鈣衛蛋白」的濃度,以判斷是否患上慢性腸道炎症。(Twitter圖片)

研究人員邀請了16名自願人士飲自己的血,分10次喝下總共300毫升的血液,然後測量他們在飲血前後,大便內「鈣衛蛋白」的濃度變化,結果發現其中8人的糞便中「鈣衛蛋白」濃度都有所上升,大約1克內有50微克(1克=100萬微克),相信是因為有免疫細胞進入了腸道壁導致發炎,造成腸胃出血,而這往往是慢性腸道炎症常見的症狀。

受細菌感染​會影響檢測結果

然而這個檢驗方法難確保完全準確,領導研究的瓦福瑞卡(Stephan Vavricka)博士也承認存在瑕疵,因為不一定只有IBD患者的大便內「鈣衛蛋白」濃度會上升,如果病人體內其他器官受到感染,即使沒有影響到消化道,也會提升糞便中的「鈣衛蛋白」濃度,例如其中一位測試者的耳朵和鼻孔受到細菌感染,其糞便中的「鈣衛蛋白」濃度就達到1克內有400微克;高血壓患者服用阿士匹靈等藥物也會影響檢驗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