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場】科普知識唔離地 星球大戰、星際啟示錄都用過!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星級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文:清君
「一飛衝天去、一飛衝天去,小小穿梭機。世界這樣奇,帶你看遠地,特別有趣味。」這首《430穿梭機》主題曲,恐怕90後、00後的讀者未必認識,如果講到經典對白:「I am your father!」大家又會否有共鳴一些?
探索宇宙,由發現飛碟,到蜥蝪人、小灰人等講到似是疑非的外星檔案,仍然披着神秘面紗。到底有沒有外星人潛伏地球呢?暫時仍然沒有一個結論,但大家對於科幻想像和好奇,早已經植入心底:《銀河鐵道999》、《超時空要塞》、《火星異種》等等,但要真正開始星際旅行,該怎麼做?
世界潮流趨勢要推動STEM教育(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這本《論盡星航》是本很好的讀物,像我上面兩段提綱揭領,作者李逆熵(李偉才博士)也用了好幾個生動例子引入:《星戰》、《星際啟示錄》(Interstellar)等等,整本書由淺到深,層層遞進,為讀者中立剖析星際航行的可能,唯獨讀者亦需要一點數理基礎,方能讀懂裏面提到的一系列公式──像我這種文科生,看不明白公式也不要緊,掌握到基本概念就已經可以了。
要讚的是書度大小,這本書採取130x190(mm)的大小,矯小玲瓏,而且又輕又薄,方便隨時攜帶細閱。插畫與排版同樣精心製作,要不然只從大一段文字,很難理解化學火箭、離子火箭、核動力火箭、星際衝壓噴射機及光子火箭等構造,亦很難理解每款火箭的速度和航行距離、所需時間等等。
不好的地方,在於書本採取色調,以深紫色為主,於眼睛來說讀得頗疲累,雖然紫色有神秘、深邃感覺,切合宇宙空間,但同時予人沉悶、多愁善感之感覺。
撇除外在包裝的表皮,回歸到此書之內涵上,予人踏實、循序漸進的感覺。一開始講述星際航行所遇到的困難和方法,及後每章推進,講述現有科技做到哪個地步,如何解決一重又一重的難關,更提出不少可作想像和解決方案:假想出來的快子、反重力、利用蟲洞(即黑洞進、白洞出)的假想,用以超越光速。但由於宇宙實在無限大,人類只是滄海一粟,就算征服到距離問題,亦要解決要在太空船上生活至少幾十年的問題。
當中第五章講到「船上的生活」讓我想起《星際啟示錄》的情節,如果要做一個人工天氣調整四季,任何東西都能夠自給自足,甚至有環境擬態而不自覺生活於冷冰冰的太空艙內,這樣的小社會、小國家是否可以一直存活下去,並完成到星際探索,為人類尋找到另一個家?如果遇到外星人,又該當用什麼「語言」跟他們溝通?
不過最令我有興趣的還是講到時間的第四章。由於我們認為光速是目前最快的速度,假如超越光速,是否就能夠回到過去,穿越未來呢?基於狹義相對論的基礎,假如形體運動,其實會引起質量增加和長度縮減(這就解釋到為什麼視覺製作例如閃電俠等走得超快會變成一條線),亦會引起時間速率變慢。人會變老,可能地球已經一千年,船上才過了七年這樣,但由於假定科技不斷進步,那後來者便有可能後來居上,原本第一批出發的太空人到達目的地後,很有可能那個星球已經開發成人類宜居地。原本應該由祖先開闢的天地,竟由子孫來完成,這不是很有趣嗎?
而且讀這本科普讀物,讓我驚訝的是有不少用詞、情況原來日常娛樂中早已接觸過,但卻不知道是什麼科學知識,例如「奇點」、「反物質」等等。喜歡打機的讀者,又如果喜歡機戰,有玩過2007年的機戰W的讀者應該並不陌生。宇宙騎士用「超級反物質炮」,故事主人公面對的敵人統帥原來是多年前掉入奇點的父親,從故事一開始就用的戰艦是經「奇點」後父親製造出來的物件……這些時間悖論的東西,不是很有趣嗎?
人文學科似乎多着重現在、過去的歷史脈絡,講的是積累文化、修養、思想;理科則靠累積知識和前人研究,多以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去發掘未來之可能,為人類以科技謀福祉。兩種教育都絕不可少,在此希望香港能有更多科普讀物之餘,亦能有更多人文學科普及讀物,讓大家都知道學識、知識不是束之高閣,是可以大眾都能理解和接受的!
【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小書本藏大智慧 論盡星航一啲都唔「論盡」!」】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